子軒乘勝追擊,回去後就寫了一篇《明志表》,第二天呈給孫權,文章關於東吳的經濟、政治、人才結構方面給了自己的看法,但是孫權並沒有一一實施,只是採取少部分的,但是這篇表足以讓有識之士認識到子軒的才華。
子軒在孫權沒有采納自己的意見時有些許的失落,被小人添油加醋的一說變成了心中積攢著怨氣,不滿,還要報複!
知遇之恩重於天,竭盡股肱為大業。懷才難施心無怨,讒言蔽明可奈何?
子軒臨風而立,望著天邊的明月,那樣的耀眼且聖潔,不容玷汙~扶風教的只是安身立命之法、力挽狂瀾之道,沒有告訴他人心如此的險惡~
江東對待外來的人總是排擠,但是隻有一人對他很好,在他最孤立無援的時候鼓勵他,接納他,那人便是魯肅,他與魯肅亦師亦友,私交甚好。
時值東吳邊界有軍隊侵犯,孫權派人去攻打,一時之間沒有合適人選只好派子軒隨軍出征,不幸的是,敵軍數量過多,攻打了半個月還沒有攻下來,軍隊損失慘重,上將軍戰死,主帥投敵,軍中群龍無首之際,
子軒站了出來,“各位,上將軍已經戰亡,主帥已經拋棄了我們,但是我不會拋棄你們,軍中不能沒有統率,子軒不才,願意身先士卒。”
接著聽到了一陣叫罵聲,你有什麼資格?你才來幾天?一個黃口乳兒竟敢口出狂言太自不量力了,咒罵、不滿不放在心裡,他充耳不聞,只是這帥權必須奪過來。
“各位,我雖剛來江東,大家懷疑我的能力十分正常,但是希望大家給我一個機會,相信我這一次。”眾人紛紛議論,但也拿不定主意,就只好先聽子軒的了,
“既然各位不說話就是默許了,那好我先下第一道命令,所有人輕裝出戰,準備從正面突圍。”
這時,子軒命令軍士將帥旗降下,換上子軒自己的,行軍中陣前奪帥可是死罪,子軒想過後果,但是為了能減少傷亡只有這麼辦。
報,周將軍密函
一個將士拿來一份竹簡,這是周將軍送來的,也就是周瑜,對於現在的狀況,他定是瞭如指掌,才會如此安排。
子軒拆開來看,周瑜信上說,要他從敵軍後方薄弱的地方突圍,是啊,一般人遇到這種情況總會從敵人後部最薄弱地方突圍,這樣才有勝算。
子軒心想,‘我從後方突圍,前面大軍壓過來我們不死定了!不行,一定要從正面突圍’。天還沒有亮,便是最好的突圍的時候,子軒帶著軍隊從正面突圍,幾經波折終於回到了江東,一回來,子軒便去孫權那裡請罪。
“主公,這次城沒有攻下來,折了上將軍,子軒還陣前奪帥,子軒死罪,請主公責罰。”孫權沒有責怪倒是讓人生疑,“起來吧,勝敗乃兵家常事,這次是我考慮不周,罪不在你。”
“謝主公。”
他們只知道子軒將軍隊帶回來了,沒人知道具體是怎麼回來的,一路上風餐露宿,戰場!到處彌漫著血腥的味道。
子軒一出來便遇見了公瑾,“見過大都督,前幾日收到周將軍的密函,在下受寵若驚,但在下有自己的見解,沒遵從大都督的指點,望將軍莫怪。”
“無妨,平安歸來就好”。
不知何時,公瑾面對面前的子軒不再討厭了,倒是也沒有什麼好感,子軒給人的感覺就如同撲面而來的清風,溫暖又親切,有一種無法讓人抗拒的魅力,會讓人不想與他為敵,照現在看來周瑜會接納他的。
不久,子軒陣前奪帥的事情傳遍了整個東吳,張昭、陸績、虞翻等一些人都紛紛上書請孫權重重的責罰子軒,而魯肅、諸葛瑾等人都贊同子軒的做法也紛紛上書請求不要責罰子軒,現在看來東吳的人在子軒看來可以分為兩派。
一派向著子軒,一派想推翻子軒,但子軒早早的派粉蝶青黛兩人打聽東吳的大臣的資料,每個人大致的情況子軒心中都有數,迫於壓力,子軒向孫權請求在家中休息休息。
一個月的時間,夠子軒休息的了,在這一個月中發生了很多事,子軒雖不理政事,但還略知一
二。
都說君子群而不黨,無意拉幫結夥,但是對於志趣相投的人還是可以成為友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