擎蒼領軍趕往中山邊境的時候,中山邊境已經遍地狼煙。
中山各處要塞邊陲,都展開了大大小小的戰鬥。
儘管從單兵素質上講,秦軍隨便一個拎出來,對付燕軍三五個都不成問題。
可問題是中山靠近燕國邊境之地的防線,實在是太長了。
燕國這次非常狡猾,人家用兵是圍三厥一,它這次乾脆來個多點開花。
凡是與燕國接壤的邊陲之地,都出現燕軍的人馬,使得秦軍各地無暇他顧,只能夠就地固守,而騎兵軍團,則被層出不窮出現的敵人,拖得疲於奔命,四處支援不斷。
燕王喜這次是難得的玩了一把戰術。
他的目的很簡單,他就是要用舉國之兵,為自己贏得苟延殘喘的時間和空間。
中山他是志在必得,四十萬大軍,被他分成幾十支部隊,但只有他自己親自帶領的大軍,才是真正的殺招。
他就是打算在王翦兵團進駐中山之前,拿下中山,據險而守,限制住秦軍,讓後與魏楚兩國聯合,共抗秦國。
燕王喜這麼做也是被逼無奈,燕國之所以在趙國被秦國打的時候,還背後行偷襲的手段,不是燕國不知道,趙國完了,下一個就是他。
而是因為燕國和趙國在此之前,年年戰爭,所有能夠用來據守的天險,都被趙國奪走了。
燕王喜攻打趙國就是未雨綢繆,為燕國贏得緩衝之地。
可結果他還沒攻下天險,趙國就滅了,緊跟著有千乘之國的中山國也緊跟著被滅,秦軍陳兵中山,意圖不言而喻,燕王喜當然就煎熬了。
煎熬之下的人,很容易做出失去理智的行為,荊軻刺秦就成了必然。
整件事燕王喜非常清楚,即便他從頭到尾沒有表過態,但他是持默許態度的。
因為他知道,趙國沒了,燕國就是秦國下一個,最有可能進攻的目標。
但燕王喜是一個很容易陷入糾結的人,一方面他害怕秦國,一方面他又不想失去眼前擁有的一切,所以也痛恨秦國。
這也就是他為什麼既能做出想拿太子丹人頭,平息秦國怒火,又能在所有人都沒想到的情況下,發舉國之兵,攻打中山。
因為他知道,等王翦來了,一切就都晚了,他要先發制人。
但他並不堅決,甚至為自己還留有後路。
他給自己留下一萬騎兵,只要發現事不可為,他就立刻帶兵前往不毛之地的遼東,畫地而治,不過眼前的局面,讓他看到希望。
“哈哈哈,秦軍不過如此,定州是寡人的了,中山,也是寡人的了!”燕王喜一臉興奮。
此時的他十倍定州城的秦軍,而定州附近郡縣的秦軍,都被燕軍其它部隊牽制住。
只要他能拿下定州,王翦大軍即便現在進入中山國,也無濟於事了。
不過這樣的計策,並非燕王喜想出來的,而是太子丹的功勞。
在利益面前,他們父子間的那點恩怨,根本不值一提,墨家和燕國如今,已經緊密合作在一起,甚至機關獸已經直接參與到攻城之戰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