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本佳人,一顰一笑一傾城!
年關過後,休妻一事惹下的風波慢慢醞釀起來,議論聲出了皇宮,漸漸飄向了朝堂和各司衙門中。
李落目無宗法、仗勢欺人的傳聞漸有愈演愈烈之勢,街頭巷尾、茶餘飯後,談的最多的就是年關前後發生的荒唐事。
唏噓凌家姑娘遇人不淑,李家皇子薄情寡義,還有些傳言不堪入耳,諸如李落有龍陽之癖此類捕風捉影的話語繁不勝舉。
似乎鎮守邊關、揚威域外的功績都掩蓋不過這一場婚變,消失的無影無蹤。
朝堂上這些天已經有人試探著向萬隆帝上書進言,萬隆帝餘怒未消,沒有替李落說話。
漸漸的百官的膽子大了起來,遞上的奏摺越來越多,但都石沉大海,沒有回應。
百官之中,尤其是一些文臣諫官,見萬隆帝似乎沒有理睬,似乎有縱容的意思。
壯著膽子在朝堂上說了出來,陳詞激昂,將李落批的狗血淋頭,當真說成了一個無知自大、無法無天的皇族異類。
萬隆帝有意藉此敲打敲打李落,乾脆將李落貶出朝堂,不許李落上早朝。
斥責李落的說辭一時間在卓城中大盛起來,有烈火燎原之勢,百官中就算有人心中不忍,這個時候也不敢替李落出面求情。
不過讓眾人意想不到的是,第一個替李落求情的人竟然會是太傅凌疏桐,在長明宮裡言辭誠懇,為李落說情。
百官仔細瞧去,太傅並不是虛情假意,臉上雖有恨意,但更多的無奈和黯然。
無心插柳之下太傅仁義名望傳揚了出去,映襯著李落狂妄自傲的嘴臉,更顯得凌依依楚楚可憐。
卓城裡的書生浪子,幾乎要把李落罵的體無完膚。
不過朝堂上文臣諫官再怎麼痛陳李落的罪狀,萬隆帝除了早先宣旨的罪責外,並沒有再追究李落的罪名。
朝中不少官吏還在忙的不亦樂乎,用意便是貶黜李落中書令令監和巡檢司卿的官職。
萬隆帝裝聾作啞,任憑朝臣議論紛紛也不為所動。
稍有些才學,知曉輕重的文武大臣已經明白萬隆帝的意思,罰自然是要罰,一個可以解解心中不滿,二來也是給太傅一個交代。
不過就看李落如今展現的才華功績,只怕就是凌家姑娘死在棄名樓,萬隆帝也一定會保下李落。
文臣武將看清萬隆帝心意,不禁心中暗贊太傅了得,早早就看穿了這件事的輕重。
如此一來,反而讓萬隆帝欠著太傅府一個人情,日後自然會有用處。
李落和平日沒有什麼兩樣,群臣議論紛紛,但也只敢在背後評說,到了李落面前還是一副畢恭畢敬的模樣。
中書省衙門裡,太傅和李落抬頭不見低頭見,太傅臉色冷漠,與李落幾乎沒有什麼交談,不過也沒有過激的行為,一天裡說不了幾句話。
李落依諾迎娶穀梁淚,這次婚宴小的可憐,棄名樓閉門謝客,來的只有李落為數不多的幾個故交。
其中有章澤柳幾人,太叔古也來了,宮中幾個皇子也都有登門謝禮,大多是說上幾句話,恭喜一兩句便回宮去了。
納妃的事怎麼也要淳親王和洛氏知曉,雖然在萬壽宮時淳親王有斷絕父子關係的說辭,但該有的禮數卻不能缺了。
只可惜李落登門時,淳親王府的大門也沒讓李落進去,吃了個閉門羹。
(未完待續。)
喜歡璜臺志請大家收藏:()璜臺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