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刺堅忍而鋒利,一般人宰殺它十分棘手,極易被刺傷著手指。行家處理它是有一套技巧的,只需右手的三個指頭並用,中指和二拇指掐著它的下巴那兩個張開的刺,大拇指頂住其嘴部,然後以左手撕其下巴,戈丫魚的肝膽腸子很輕快的就撕出來了。
戈丫魚肉鮮、嫩、滑、爽,家常吃法最好。紅燒時配以粉皮、豆腐味道更佳。
戈丫魚有好多種。體形較大的是淮王魚,又名肥王魚、長尾鮠。土語稱鱯子。屬鯰形目,鮠科。頭尖,吻厚,眼小。魚體呈紡錘形,樣似鯰而口在頜下,尾有叉。一般的重在二三斤,大的可以長到七八斤。是淮河獨有的珍稀魚種。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文幽邀魚體可隨水溫的變化呈青、灰、黃等色交替變幻。因西漢淮南王劉安愛食,故冠其以“淮王魚”了。
“奶汁淮王魚”有“淮上筵席之珍”的美譽。個頭小些的有青鯖子、黃顙。偏小的叫汪丫魚、刺狗子。
此魚在水中會打洞,出水時“咯咯”有聲。因為在麥收季節產量最多,又叫麥黃汪。頭大尾小的呢,喚之為虎頭汪。
鱖魚,俗稱季花魚。其嘴肥大,上頜短下頜突出,全身呈青黃色,背部隆起,鱗細,有暗暗的彩斑。
此魚因肉嫩味美而聞名。淮河人吃法擅長清蒸、紅燒。鄉間有“淮河季花蓋世鮮,清蒸紅燒誘神仙”之說。
而隨著徽菜的捲入,臭鱖魚備受人們青睞。一向講究吃魚且又特別器重喝魚頭魚尾酒的淮河人傻眼了。若將臭魚頭對著客人、朋友,既鬧出了笑話也惹起了尷尬。
由此,不知是誰想出了妙招,就在此魚上桌時將整條魚往桌上一橫,這樣滿座皆大歡喜,只管大快朵頤了。
銀魚,過去稱膾殘魚,又名白小。這種魚體長只有半虎口。就是因為它小,捕撈時很費神,需要用小而密的錦綸膠絲濾布才可以逮得著。
每年午季收罷小麥,正是銀魚捕撈季,行話說的好,“場上麥堆尖,河裡銀魚鮮”。
該魚全身呈圓柱形,小而剔透,潔白晶瑩,纖柔透明,如玉似雪。其肉肥嫩鮮美,食之不去鰭不吐骨,歷來是沿淮居民喜愛的水中珍品。銀魚羹、銀魚蒸蛋就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佳餚。
鯿魚,頭小身扁鱗細。民間都叫它鯿花。因為它的頭特別的小,也稱小頭鯿花。清蒸、紅燒都是百姓餐桌上的至尊美味。
夏季裡,淮河還有一些常見而量很少的魚類,比如泥鰍、燕魚、罵婆婆魚、死光皮、魛鰍、黃尖、麻雞、紅眼馬郞等。偶爾也可見黑魚、黃鱔、甲魚的身影,量極小。
秋風起,魚歡喜。為了保證一冬之需,秋季魚類歡天喜地的大量進食。在瑟瑟的秋風裡,人們大量收穫淮河裡的鯉魚、鯰魚和草魚。
鯉魚是大家所熟悉的魚,它長相美觀,形態俊俏,無論是活魚還是紅燒後裝入盤中,都十分招人喜愛。
靚麗而又華美的容貌,使它成為舊時人們走親訪友和禮尚往來所攜饋贈禮物的首選。從古時一直延續到今天,它還屬結婚慶典中男方下聘禮時的必備物品。
鯉魚肉腥酸味甚濃。要除腥就得抽其筋。將鯉魚從頭下至尾上橫切,以刀背或拍或擠魚肉,就將白若絲線的筋徐徐抽出。這樣吃起來才津津有味。
鯰魚,渾身呈青灰色,頭大嘴大,有須,無鱗。鯰魚燉豆腐鮮嫩柔滑,是人們較為喜愛的地道家常菜。
草魚,別稱鯇魚、混子、青魚。此魚身大體長,豐腴肥嫩。一般可長到七八斤,大的可達二三十斤。
用草魚做酸菜魚是好多人的最愛。殊不知草魚的精髓在其鱗,吃法有二鮮溼的,熬魚鱗凍,狀似涼粉,味鮮無比;曬乾的呢,以熱油炸之,焦脆可口,香沁肺腑。
冬水涼,魚兒藏。冬天天寒水冷,好多魚類趴窩進入冬眠期,踩著時令而來的鰱魚、條丁子、黃瓜魚便閃亮登場了。
鰱魚,又叫鱅魚,俗語叫鰱子,按長相有胖頭鰱子和小頭鰱子之分。按色澤有白鰱和血鰱之別。
此魚生長速度快,一年可以長到三四斤,是冬季淮河的當家魚類。紅燒魚頭或魚頭湯是大眾所鍾愛的美餐。
條丁子,頭大尾小,身體細長,呈圓錐狀,形如古代造船造車所用的大釘子,故稱車船釘。
此魚身上又可見麻麻的褐色斑紋,故而也叫麻姑錐。肉質肥而不膩,鮮嫩而茸刺少,屬淮河中的高階精品魚類。
黃瓜魚,學名冰魚,其身長數寸,粗若小拇指一般,蛇形頭,除一對烏黑的小眼之外,通體透明無鱗,潔白如玉似冰。
隆冬之時正是捕獲黃瓜魚的最佳季節。這傢伙生性嬌貴,出水即死,而且捕撈期極短,頭尾僅有一二十天的光景。
天越寒,冰越厚,黃瓜魚越肥,因它離水後散發出一股撲鼻的清香,宛如初夏嫩嫩的黃瓜;可以連肉帶刺一起吃,那軟骨脆似黃瓜,味亦如黃瓜,民間俗稱黃瓜魚。
歷來屬於淮河特有淡水魚類中之極品,因為產量稀少,彌顯珍貴,市場上難覓蹤影。其肉肉嫩而爽滑,味鮮而不腥,吃法多種多樣,蒸、燒、燉、炸各領風騷。
喜歡李三古堆請大家收藏:()李三古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