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品仙曾任第十戰區司令,安徽省政府主席,去臺灣後任鄰長即街道主任),1987年去世,享年98歲。
作為一位戰區司令,他在指揮與日作戰中還是功不可沒。
據史料稱,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揭開了中國全面抗戰的序幕。桂系軍隊奉命開赴抗日前線,李品仙加上將銜被任命為第十一集團軍總司令,下轄第七、三十一、四十八軍三個軍。
9月中旬,第四十八軍由軍長韋雲淞率領向淞滬戰場開拔,參加上海保衛戰。
10月初,李品仙在桂林檢閱第七、三十一軍,作好開赴抗日前線的準備。11月升任第五戰區副司令長官仍兼第11集團軍總司令,協助李宗仁、白崇禧進行徐州會戰的戰略部署。
1938年3~4月間,李品仙令第31軍在津浦路南段打擊日寇,將津浦路南段截成數段,圍殲孤立之敵。日寇在北進中已先後損失2000餘兵力、戰車百餘輛。
由於李品仙在津浦路南段正面戰場,以防禦戰拖住了北上之日寇,延緩了日寇南北對進會攻徐州的計劃,從而為李宗仁集中第五戰區主力在魯南臺兒莊地區圍殲日寇創造了有利條件,取得了殲滅日本華北方面精銳部隊礬谷、板垣主力一萬餘人的大捷。
1938年6月下旬,李品仙被任命為武漢防衛軍第四兵團司令,下轄6個軍14個師1個旅,擔負大別山及其以南地區的防守任務。
他上任後,即親率一班衛兵,不顧敵機轟炸,前往黃梅前線視察,途中其座車遭日機轟炸,幸虧他提前一步下車躲避而倖免於難。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1939年4月,日軍集中四個師團一個騎兵旅團發起隨棗會戰。李品仙協助李宗仁參加戰役的具體指揮,親自率左集團三個軍防守桐柏山、大洪山一帶。
5月7日,日軍陷棗陽,接著又分兵攻新野、唐河、南陽,第五戰區乘日軍後方補給中斷,全力反攻,殲敵3萬餘人,迫使日軍撤退。
李品仙在這次戰役中,指揮防守桐柏山、大洪山的部隊,從南北兩面切斷了敵人的後方聯絡線。
戰後,國民黨中央統帥部為表彰李品仙在隨棗戰役中的功績,特頒授干城勳章一枚,以示獎勵。
這個人雖然在抗戰中抗擊日寇有功,可也殘殺過共產黨,並且是一個臭名昭著的死硬反共分子。
1927年6月27日,汪精衛向武漢衛戍司令部秘密下達“清共”的命令,李品仙奉命立即指揮軍警人員分別出動搜捕共產黨員,查封中國共產黨機關,解散漢口總工會及農會,收繳湖北總工會糾察隊的武器,並將前蘇聯顧問集中看管準備遣送出境。
李品仙縱容部下在武漢大批屠殺共產黨和工農群眾,製造白色恐怖。
1939年11月,李品仙接任安徽省政府主席,並擔任豫鄂皖邊區遊擊總司令、國民黨安徽省黨部主任委員及第二十一集團軍總司令。
1940年1月8日,李品仙走馬上任,即與系合流,迫不及待地指使隨其上任的國民黨安徽省黨部委員楊績蓀等人在《皖報》上丟擲反動文章,製造輿論,迫害由朱蘊山、章乃器等著名人士倡議成立、共產黨員積極參加的安徽統戰組織“動委會”。
李品仙還親自出馬,於2月1日發表《告動員工作同志書》,下令調全省動委會全體工作團隊和各縣“動委會”指導員其中大部是共產黨員)到立煌“受訓”,企圖一網打盡。
2月中旬,李品仙在立煌主持召開安徽黨政整建大會,透過由其親自擬訂、旨在“清除潛伏機關、部隊、學校內從事搗亂,分化抗戰力量的異黨分子”,“建立堅強的行政組織系統”的《敵後黨政整建綱要草案》,強迫軍事、行政、教育人員及高中學生必須參加國民黨和三青團。
在組織上,李品仙打出“改造省政府機構”的幌子,一面設定黨政軍總辦公廳總攬大權,清洗上層進步分子,一面向省以下各級行政機構開刀,調換各縣進步縣長,通緝在皖東北與中共合作抗日的第六行政區專員盛子瑾,又相繼撤換了第一行政區專員張節、第七行政區專員許道勳、皖南行政公署主任戴戟等人職務。
在軍事上,李品仙排斥異己,下令取消安徽人民抗日自衛軍番號,撤銷與新四軍彭雪楓部在淮北合作抗日的皖北第十二聯防指揮官兼安徽人民抗日自衛軍第五路指揮餘亞農的職務,並下令桂系正規軍討伐餘部。
與此同時,他還積極佈置兵力,調動軍隊向東進攻新四軍張雲逸、羅炳輝部,向西進攻豫鄂邊區新四軍李先念部,企圖挑起大規模武裝摩擦事件。
他派主力一部配合皖北行署主任顏仁毅和第五區專員李本一,分三路進攻駐皖東定遠縣大橋地區的新四軍江北指揮部。
他撕毀廖磊原來與葉挺、張雲逸談判達成的協議,下令所部進駐皖中無為縣,切斷新四軍與皖南軍部的聯絡。
他在無為江岸無理扣押從皖南送往江北的新四軍軍餉7萬元及奉調去皖東工作的新四軍幹部20餘人,致使新四軍第三支隊政治部主任曾昭銘以下幹部全部被害。
此外,李品仙還指揮所部4000餘人,向駐無為的新四軍江北遊擊縱隊突然襲擊,使江北遊擊縱隊因寡不敵眾,傷亡慘重。
這個人除了積極反共外,另一個遭萬古罵名的就是他做了一次大盜墓賊。而所盜之墓就是李三古堆。
喜歡李三古堆請大家收藏:()李三古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