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專突然改成單獨考試,不僅給考生和家長出了一道難題,也讓老師學校和教育部門操碎了心,接下來的幾天,市教育局連續開會下檔案,解釋中專單獨考試的原因,引導學生根據自身情況,正確選擇報名志願。
1983年中專單獨考試,並不是異想天開的拍腦袋決策,而是迫不得已的權宜之計。
說到底還是考試資源不夠,參加高考的考生太多,中專和大學一起考,實在搞不定。
考試資源主要包括考場、監考老師,改卷老師等等,一年一年的不會突然有太大變化,但是1983年正好趕上兩年制高中改三年制高中的節點,最後一屆兩年制的高中畢業生,和第一屆三年制的高中畢業生同時參加高考,考生人數一下子就爆了,只好分成兩次考試。
接到市教育局的檔案,老師學校和考生都意識到,中專單獨考試已經是大勢所趨,與其發牢騷提意見,不如積極面對。
十七中校方經過開會研究,很快制定應對措施,開始引導考生選擇報名志願。
十七中校方的應對措施可以歸納成簡單的一句話——讓適合考中專的考生去考中專,讓適合考大學的考生去考大學。
絕對沒毛病的一句話。
但在實際操作中,一個考生到底適合考中專還是適合考大學,並沒有一個令人信服的標準。
比如回爐班1班的英語課代表馬銘,蔣國秀力挺他可以考大學,校長鮑喜來卻堅決反對。
馬銘雖然上次期末考試考得不錯,以前的成績卻一直很差,一次考得好也許是撞大運超常發揮,難道高考也讓他撞大運?
又比如回爐班1班的班長方波,蔣國秀說他也可以考大學,可是方波期末考試的成績還不如馬銘,考個中專就不錯了,何必讓他冒險考大學?
再比如……
再三再四的比如……
幾乎每個學生都會引起爭論,老師們內部都不能統一意見,蔣國秀為了說服鮑喜來,搬出曲軍那套“今年中專難考,考大學反而簡單”的分析,鮑喜來聽後連連點頭,仍然反對讓馬銘和方波考大學。
你說的很有道理,但是沒有發生的事兒,誰都不敢打包票,萬一最後的結果不像你說的那樣,沒有地方買後悔藥去。
“老蔣啊,學生怎麼選擇報考志願,終歸要讓他們自己拿主意,我們當老師的不能太激進,而是要向穩健的方向引導,否則很容易出事的,你明白嗎?”
老蔣你攛掇馬銘和方波考大學,萬一他們高考落榜,家長打上門來,你怎麼收場?
“我當然明白,但是他們兩個進步很大,如果讓他們考中專,最後考出來一個特別高的分數,同樣會出事!”
蔣國秀的回答,讓鮑喜來一下子愣住了。
這的確是個問題,假如別的中專生都是300分左右,馬銘和方波卻考到400分以上,傻子都知道他們應該考大學,碰上不好說話的家長,同樣會來學校鬧事。
“唉,教育局讓我們正確引導,這怎麼引導?簡直左右為難嘛,不引導又不行,只好等預考成績出來再說了。”
鮑喜來糾結搓臉,用力用力再用力。
如果不加引導,任由考生和家長自己選擇,現在雖然可以落個清靜,等到高考結束後,可能會出更大的問題。
“預考成績也只是一個參考,到底報中專還是報大學,必須根據每個考生的具體情況做選擇,考生的情況我們班主任最瞭解,鮑校長你就不用跟著瞎摻和了。”
蔣國秀不像鮑喜來那樣顧慮重重。
這就不是躲的事,越往後躲越出事。
作為一個老師,只要把工作做到位了,真心為學生好,學生和家長大多數也是通情達理的,哪怕出現萬一情況,最起碼問心無愧。
……
下午第一節課後,教室外面的走廊。
“薛梅,你不應該報中專,應該大膽一點,直接報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