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常老先生上了高臺之後還是有些緊張,一時有些記不清自己整理好講章, 索性順著桓淩剛才的講解, 講起了《大學》第二章 :
《康誥》曰:“克明德。”《太甲》曰:“顧是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這一節是曾子引用《尚書》《周書·康誥》《商書·太甲》與《堯典》中之語, 解釋前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中的“明明德”之意。
他與桓淩那種考前複習的講學風格不同, 講的時候更重闡述自家思想,在講明本章中所引用的三本書出處,簡單解釋本章文面的意思後, 就轉向提醒學生如何修身、明理, 專注勤勉於學習, 以彰明自家的優秀品德。
宋時給桓淩做助教時,就像挖井一樣從經議一層層向理學方向深挖, 最後掘到知識的甘泉。而對這位常老師, 就得像放風箏一樣:先放叫他能輕松飛到眾人都能見到、驚豔的高空中;卻又要不時緊線, 以免飛得太遠, 徹底悖離了這場講學學考前複習的目的。
他雖然是第一次與常老大人合作,但畢竟工作經驗豐富, 學業也紮實, 很快就摸清了他的講學路數, 該延伸延伸、該收緊收緊, 效果自然得完全不像是第一次做配合。
兩位老師的講學習慣不同, 內容側重不同,但因中間都有宋時在提問、引導、轉移主向、把握講學節奏……從頭到尾聽下來,竟不似兩個全無幹系的老師在講學, 而有種微妙的協調感。
臺下的助教們用心觀察他怎麼提問,心下模擬著自己上臺後該怎麼講解;而幾位打算用這種方式講學的老先生則用心回憶講章,甚至想著正式登臺時要帶一份上去,以免像這位常兄一般,到臺上後竟能忘了自己原先要講的功課。
宋時下場之後,又有老師要求他陪自己上去講,這回桓淩都不答應了,說道:“這種講法雖然新鮮,卻不如咱們做老師的自對著下講,能看出下面學生們聽懂沒有。各位前輩不如都上去試試,看哪種講學法更適合自己——便是要用助教,都用他一個人也用徐了,也得給更多學子上臺助講的機會。”
幾位還沒上臺的老師叫他勸服了,黃大人倒看出了他包藏的真意,朗聲笑他:“虧你找得出這麼多借口來,不就是怕你師弟連講太多場,累著他了?”
是啊,還是親師兄替他著想!
這要不是人太多他都得去給小師兄剝個荔枝吃了!
宋時感動地悄悄給他飛了個眼風,桓淩心口驀地一跳,微微垂頭,遲了一會兒才答道:“宋師弟還要刻印講義,那新印法只有他一個人刻,印好後還得晾到墨幹了才能用。咱們還是得給他留些工夫,以免講義有差遲,耽擱了明日諸位先生上臺講學。”
一說到刻印,諸位老先生都想到剛來武平時,黃大人帶著他們看的宋氏印法雕版工具,頓時也不笑話他了,倒還催促:“叫宋子期早些回去,趁天色好刻版,他那紙版是一片白的,晚上看該傷眼了。”
宋氏印法雖比尋常印法快,可是刻版、晾曬也要花工夫的,雕版時還要盯著幾乎看不出分別的白紙看,若是晚上印他,容易傷眼。
這些老大人雖然覺著這印法有許多好處,可惜學硬筆字一關就攔住了匠人,須得他們讀書人自己印。而且印之前得花太多時間練硬筆字,刻版時又得在半透明的蠟紙稿上刻字,印刷的墨也不能是普通墨汁,須得是加油、加蠟、加什麼肥皂調出來的油墨……
不如找幾個朋友湊些銀子到印書局裡印,全程不用自己操心。
當然,只是刻印麻煩,若不用他們親力親為,這宋版印法就比普通書局印的好了——
首先就是印得極快,刻一個版不用一盞茶工夫,拿輥子滾一圈就能拿到手用。而且只是最初未晾幹時仔細些不要蹭著,等幹了就不怕水濕了。再者宋時的字畢竟是練過多年的,練軟筆字也能提高對硬筆字佈局、架構的把握,印出來的可算書法,不像匠人印的那麼死板,看著更招人愛。
他們這時候又不要宋時了,都要送他回去。桓淩主動說:“我也會刻幾個字,也回去幫他,早些印出來晾得更幹些,還得著人裝訂起來呢。”
他也順順當當回了武平縣,跟著宋時到書房,拉開油印機,拿了張蠟紙替他刻字。
這一年來他做師兄的不光在教師弟,也跟著師弟學了不少,第一就是這硬筆手書。他的字都是按著宋時寫的字帖練的,自己又練得認真,如今仿書也有七八分模樣,拿過來替師弟刻幾張並不是難事。
宋時洗了手,先去提了一籃井水湃的荔枝,剝得幹幹淨淨,白白嫩嫩的,拿小碟子託到桌前。不過小師兄忙著抄寫,顧不上吃東西,也不能沾這濕噠噠的水果,他索性伺候得更周到些,捏了一個荔枝遞到師兄唇邊,說了聲:“啊——”
桓淩忙著抄寫,沒注意到他的手伸過來了,下意識“啊”了一聲,一個冰涼沁心、汁水甘美的荔枝就塞到了口中。
桓淩下意識合上唇齒,除了軟顫顫的荔枝,似乎還有什麼稍硬的東西從他唇邊掠過。他仔細辨認著那種觸感,卻又似乎完全明白那是什麼,不敢細思。
而喂他荔枝的人卻沒那麼多心思,連手指都不抹一下,另拿了個小盤子送到他面前,隨意地說了聲:“把核吐我這裡。”
他含著那枚荔枝,嚼都捨不得嚼,抬頭看向宋時。
他師弟笑吟吟地朝他揚了揚下吧,說道:“師兄別客氣,該吐就吐,你幫我抄講義,我伺候伺候你也是應該的。”
他接過那個盤子,慢慢吃了口中的荔枝,把核吐進盤子裡,淺笑著說:“你先吃,我空了自己去拿。明日大會的事都等著你安排呢,別在這兒伺候我了。”
不然我……怕我習慣了這些好處,要得寸進尺了。
=================
轉天正是端午當日,組委會依舊帶著人先去看了龍舟賽當開幕式。
武平縣沒有大江大河,這樣的龍舟賽已經是相當不錯的了,本省來的人也不會特意挑刺,但對於蘇州來取經的幾位書生們來說,這山溪比不上蘇州的河面寬綽,龍舟也不是什麼正經龍舟。
可他們辦大會時是重陽節,連這樣的龍舟賽也弄不出來。
幾位才子一面挑剔,一面暗暗記著眼前看見的一切,準備重陽節再辦大會時,也添一場熱鬧的比賽當開幕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