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對於這裡來說,這也是朕登基之後最為遺憾的一件事情了。
朕當時號稱天下的明主,號稱大鄭的中心之帝。
卻讓兩個人因為朕的一些事情成為兩句冰冷的屍體,成為兩座牌位。
朕是天子,但說到底朕還是凡人,永遠也無法避免那種世俗情感,自然也會擁有那種虧欠的想法。
朕知道司徒正德從來不去提及這件事情,是因為擔心會因此對於司徒家產生一種厭惡的情緒。
他擔心朕是覺得因為那兩個人的事,才對司徒家有所提拔的,他擔心朕會在提拔的某一天,覺得司徒家有些過分,進而危害到整個司徒家。
當然朕也不排除自己會有那種可能,朕是皇帝,有些事情終究是要去做的,也不是他們那種人能夠隨便理解的。
這可能就是所謂的帝王心性吧。
當然朕的意思,也不是說現在就提拔司徒家那小子,至少還是讓他在皇子或者是世子之間歷練歷練,看看他有沒有那種真正的本事。
能不能處理好誰和誰之間的關係?到時候朕再決定給不給他這個位置,畢竟這不是一件小事,這是相當於把整個諜報組織都交給司徒家的大事情。
當然這也能夠說得上是,朕和司徒正德之間的博弈。朕想讓司徒正德知道,即使是他不同意的事情,朕也會強加給司徒家。
朕對司徒家虧欠,就要這樣一直虧欠下去吧。畢竟朕的身後不止是自己,還有著大鄭數億的黎明百姓。
如果朕不為他們考慮的話,那這天下還有誰為他們考慮呢?
這天下和朕是欠司徒家的,可是沒有辦法,誰讓司徒正德自己當年也選擇了這樣一條道路,誰讓那個人當年也選擇了這樣一條道路。
朕無愧於天下無愧於黎明,卻有愧於太上皇和司徒家。”
老太監明白皇帝為什麼這樣說,知道皇帝又是多愁善感起來,但是他覺得皇帝這樣不會持續太長時間。
畢竟皇帝從來都是那種喜怒無常的人,只有少數的情況下,會保持那種從一而終的心態,而那時候大多數都是皇帝很是生氣的時候,像是這種對於某人的推薦,恐怕今天下午皇帝就會拋之腦後。
倒不是說皇帝對這件事情不上心,而是皇帝身邊的事情實在是太多了。總會有一些人想讓他笑,想讓他表現出別的情緒,希望能夠得到皇帝的寵幸。
所以老太監說道:“陛下因為此事過於傷心。這本就是陛下應該的所作所為。
或許對於司徒家來說這不是一件可取的事情,但是這對於陛下來說實在是明君該為之事。
對於司徒家的虧欠,大鄭以後有的是時間去彌補他們。
但是如果沒有司徒家的貢獻,那麼誰又能夠為陛下和大鄭保留下來這一份寧靜的生活?
所謂虧欠,實在是不得已為之。如果不是因為生活所迫的話,大也不會在這些年來一直和匈奴那邊打仗。南方那邊的三個國家也不會一直騷擾大鄭的邊境。
大鄭也不會因此困頓於邊境諸事。”
“好了,朕不和你說這件事情了。
像你這老東西,懂得什麼朝堂大事呢?
朕只是覺得,對於司徒家那邊還是要有一些補償的。免得老是人覺得這種過於刻薄。
當然展家那邊的事情還是要處理的,不要讓人覺得朕偏袒司徒家”
皇帝也有自己的難言之隱,他得位不正,本來就容易得到那些官員的詬病。
所以他不僅僅在政事上要求自己做的很好,在一些難免出現的爭端上也要讓自己顯得儘可能觀正一些,或許在朝堂眾官員的眼中,皇帝所謂的帝王心性,其實無非就是在掩飾自己的困境罷了。
皇帝很害怕處理的事情,就是朝廷之間官員和官員之間的矛盾,六部之間的矛盾以及文官武官之間的矛盾。
換做惹怒任何一方,對於皇帝身後名的評價恐怕都會出現一些偏誤的。
換做是年輕之時,皇帝只是覺得不要讓他們罵自己,就沒什麼問題。
老了之後,皇帝對這件事情的想法就變成了,自己死後那本對於自己描述的史書上,會不會留下比較好的文字。
年紀輕輕時,他覺得朝堂上的事情。無非就是幾句話,幾件事情就可以解決的。
而老了之後他才知道,朝堂是一盤棋局,最重要的不僅僅是解決的過程,還有他的結尾。
喜歡大鄭上柱國請大家收藏:()大鄭上柱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