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第七章 上甘嶺戰役
金化攻勢上甘嶺,雙方參戰十萬兵,
胸堵槍眼,坑道抵擋萬炮轟。
1952年秋,在朝鮮停戰談判中,美方堅持所謂“自願遣返”原則,企圖強行扣留中朝人民軍隊被俘人員,並於10月8日單方面宣佈無限期休會。於10月14日發動“金化攻勢”,向上甘嶺地區的597.8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實施進攻。
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佛裡特親自謀劃和指揮的進攻發起後,遭到志願軍頑強抗擊,遂陸續投入兵力,參戰部隊先後有美軍第7師(配屬美軍空降第187團、衣索比亞營、哥倫比亞營)、南朝鮮軍第2師配屬第37團)和第9師,共計步兵11個團又2個營,另18個炮兵營和170餘輛坦克,出動飛機3000餘架次,總兵力達6萬餘人。
志願軍在上甘嶺地區先後擔負防禦任務的部隊為第3兵團副司令員王近山、副政治委員杜義德指揮的第15、第12軍。戰前,第15軍做了防敵進攻的準備,以第45師第17.7高地北山,並在該兩陣地構築10米長以上坑道48條,全長760多米。在戰役過程中,志願軍又陸續投入大量兵力,計有第15軍第45、第29師,第12軍第4師1個團,炮兵9個團各1部另4個營,有山炮、野炮、榴彈炮114門,火箭炮24門,高射炮47門,總兵力達4萬餘人。整個作戰由第15軍軍長秦基偉、政治委員谷景生指揮。
上甘嶺戰役,交戰雙方先後動用兵力達十萬餘人,反複爭奪43天,作戰規模由戰鬥發展成為戰役,其激烈程度是戰爭史上罕見的。美軍炮兵和航空兵,對兩山頭共發射炮彈190餘萬發,投炸彈5000餘枚,把總面積不足4平方公裡的兩高地的土石炸松1~2米。志願軍防守部隊貫徹“堅守防禦、寸土必爭”的作戰方針,依託坑道工事,堅決抗擊美、美軍的進攻。整個戰役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爭奪表面陣地。於10月14日5時開始,以美軍第7師和南朝鮮軍第2師各一部共7個營的兵力,在炮兵、坦克、飛機40的支援下,採取多路多波的方式,連續向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發動猛攻。志願軍第45師防守部隊頑強抗擊,野戰工事被摧毀後,轉入坑道繼續戰鬥,並於當夜以4個連的兵力進行反擊,恢複了表面陣地。15~19日,美、李軍又投入2個團另4個營的兵力繼續進攻。第45師調整部署,增加防守兵力,依託坑道工事,白天阻擊,入夜反擊。在戰鬥中,第135團班長,以身軀堵住敵機槍工事射孔,為部隊開闢沖鋒道路。戰至20日,第45師共斃傷敵7000餘人,在大部表面陣地被敵佔領後,防守分隊轉入坑道繼續作戰。
第二階段,堅持坑道鬥爭。21~29日,45師堅守坑道的部隊,在美軍進行轟炸、爆破、放毒、燻燒、堵塞、封鎖的情況下,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政治思想工作的威力,團結一致,克服缺糧、缺彈、缺水和空氣汙濁的困難,堅持作戰,並先後組織班或戰鬥小組向坑道外出擊158次,斃傷敵2000餘人,奪回7處陣地。
第三階段,實施決定性反擊。10月29日開始,志願軍第15軍進行兩天的炮火準備,摧毀美軍所佔表面陣地的工事。30日夜,該軍以第45師5個連、第29師2個連與堅守坑道的3個連相配合,在百餘門火炮支援下,對597.9高地進行反擊,奪回了表面陣地。11月1~5日,美、李軍每日以1~6個營的兵力,對597.9高地展開猛烈攻擊,一度突入陣地。志願軍第12軍以第團1個營先後投入戰鬥,與第45師防守部隊緊密配合,粉碎了美軍的多次進攻。5日,第3兵團調整部署,以第12軍副軍長李德生指揮第4師2個團擔任鞏固597.9高地和奪回537.7高地北山的作戰任務。激戰至25日,打退南朝鮮軍多次進攻。鞏固了597.9高地,恢複、鞏固了537.7高地北山陣地。美軍由於傷亡慘重,被迫停止進攻,上甘嶺戰役遂告結束。
此役,志願軍第15、第12軍打退美、李軍的沖擊600多次,進行數十次反擊,共斃傷俘敵2.5萬餘人,擊落擊傷敵機270餘架,擊毀擊傷其大口徑火炮60餘門、坦克14輛,最終守住了陣地。作戰中,志願軍傷亡1.15萬餘人。上甘嶺戰役,創造了現代戰爭史上堅守防禦作戰的範例,表明以坑道為骨幹、支撐點式的防禦體系,對抗擊強大火力的突擊、增強防禦的穩定性有著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