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三十 重建新四軍軍部、成立華中總指揮部
重建新四軍軍部、成立華中總指揮部
重建新四軍,抗日抵老蔣,
統編七個師,陳毅代軍長
葉挺總指揮,少奇任政委,
八路新四軍,抗戰江南北。
1941年1月20日,皖南事變後,為對抗取消新四軍番號的反動命令,獨立自主地堅持華中的敵後抗戰,發布重建新四軍軍部的命令,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理軍長葉挺仍然為軍長),劉少奇為政治委員,張雲逸為副軍長,賴傳珠為參謀長,鄧子恢為政治部主任。將活動隴海路以南的八路軍和新四軍統一編為7個師和一個獨立旅、抗大第五分校、特務團,全軍共9萬餘人。
根據毛主席、有關向東、向南、向江北敵後發展的指示,將抗日遊擊地區擴大到皖、蘇、浙地區。在江南建立了以茅山為中心的根據地,並粉碎了日軍對小丹陽地區的進攻,一度進軍到上海市郊安亭、虹橋。從190日新四軍在江南地區與日軍交戰195次,繳獲槍支1400多支。新四軍由1、2萬人發展到3萬人。
1940年7月8日,陳毅,率領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及江南部隊主力北渡長江,與已在江北的挺進縱隊、蘇皖支隊會合。遵照中央指示原江南指揮部同時改為蘇北指揮部,指揮陳毅,副指揮粟裕。政治部主任劉炎,副主任鐘期光。下轄三個縱隊共九個團。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葉飛,第二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委劉培善,第三縱隊司令員陶勇,政委劉先勝。其主要戰略任務,是與南下八路軍共同完成發展華中、蘇北抗日根據地。
1940年11月7日,劉少奇及南下八路軍領導人到達海安。為了統一指揮華中地區的新四軍和八路軍,根據命令華中新四軍、八路軍總指揮部在鹽城成立。葉挺任總指揮,劉少奇任政治委員,陳毅任副總指揮。葉挺未到江北時由陳毅代總指揮)下轄第一、第二、第三支隊江南指揮部,江南人民抗日救國軍,蘇北指揮部,江北指揮部,豫鄂挺進縱隊,八路軍第四、第五縱隊,抗日軍政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