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二十一 秋季反掃蕩
秋季反掃蕩
十萬鬼子大掃蕩,鐵臂合圍封鎖牆。
八路分散遊擊戰,笑看日軍逃命狂。
1941年8月,日軍華北方面軍總司令岡村寧次調集10萬兵力,圍攻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採取了“鐵臂合圍”、“三角合擊”、“梳篦式清剿”、“馬蹄形堡壘線”、等戰術,並施放毒氣,實行“三光政策”。根據地人民遭受很大損失,被毀房屋15萬餘間,損失糧食5800萬斤,牲畜1萬餘頭,被殺害人民4500餘人,被抓去做苦工的17000人,犧牲和被撲的幹部600餘人。八路軍和人民群眾經過兩個月的艱苦鬥爭,作戰800餘次,將敵人趕出根據地,取得反掃蕩鬥爭的勝利。
聶榮臻提出的反掃蕩鬥爭的方針是:“積蓄基幹兵團,擴大遊擊活動,相機拔除敵深入我內線的據點,徹底破壞其公路,平毀其封鎖溝,增加敵掃蕩的困難,奠定我反掃蕩的勝利基礎。”
日軍西線有兩萬多兵力,北面向上寨、下關,中間向高洪口、耿鎮等地,南面自娘子關、盂縣向上社、活川口等地,共分十路,對二分割槽進行分進合擊、鐵臂合圍。另派出1500人的部隊,輕裝奔襲漫山、蚊潭莊等根據地後方機關。又由石家莊、新樂、定縣的萬餘敵人,突然向平漢路西進攻。北線數千人,從靈丘等地向上寨、下關進攻。
八路軍以小部隊在合擊圈內用遊擊與敵周旋,主力部隊跳出圈外。部隊分散,機動靈活,利用地形,穿插自由。而日軍合圍紛紛撲空,士兵氣喘籲籲,疲憊不堪。
8月23日,出動7萬多兵力,向平西及北嶽地區四面八方全面進攻。28日仍然沒有找到八路軍主力,反而被遊擊戰搞得精疲力竭,驚恐不安,只能向老百姓發洩獸性,到處搞“三光政策”。
8月29日,惱羞成怒的岡村大將孤注一擲,用重兵將以阜平中心的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中心地區,從四面八方鐵桶般的團團圍住。使得晉察冀黨政軍首腦機關全部陷入了重圍。
8月31日,本來分散行動的黨政機關也被迫來到司令部住的雷堡村,這樣一支龐大到突圍隊伍,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打又打不得,走又走不成,情況就格外嚴重了。
聶榮臻找出司令部幾次被飛機轟炸,是因為電臺暴露了目標。他派偵察科長羅文坊帶領小分隊和一部電臺,到遠離住地架設電臺,迷惑敵人成功。
9月2日,突圍隊伍進到常家渠,這個村子隱蔽在山溝裡,四周山山相連,道路不熟的人是很難進來。但是,萬把人在溝裡吃飯是個大問題。二三戶的小村把能吃的東西都拿出來了,鄉親們把地裡生長的玉米棒子和未成熟的核桃摘來讓大家充饑。在三天的時間裡兩次突圍都未成功。敵人的電臺播放,八路軍司令部被轟炸,聶榮臻已陣亡------。
9月7日、乘著夜色,第三次向西南面的口子運動,這個口子晚上一般的情況下,沒有敵人。突圍成功了,上萬人的隊伍,跳出了敵人的大包圍圈。以後又在分割槽部隊的掩護下,摸黑爬山,歷盡艱險,至到天亮,部隊才下山。
日軍以大兵力尋找八路軍主力決戰,連續合擊,均歸失敗。敵人主力大部已先後撤去。還有兩萬多人,在根據地腹心地區,進行展轉清剿。八路軍一方面集結主力,以適當的兵力打擊敵人運輸隊,殲滅搜剿部隊。一方面以相當的兵力,採取更大的分散,與地區武裝,遊擊隊,發動群眾,積極作戰,控制與擴大地區。日軍在邊區軍民的打擊下,傷亡日增,困難日多,自9月26日,開始撤退。日軍運用合擊、“殺回馬槍”交叉掩護撤退,但仍受到八路軍、遊擊隊的重大打擊,傷亡慘重。歷時66天,作戰800餘次,斃俘8000餘人,破路800多公裡。敵人退出晉察冀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