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六 淞滬會戰
淞滬會戰
治中獻計,先機制敵,積極抗日,淞滬戰役。
大山勇夫,機場挑釁,惡貫滿盈,當場斃命。
八月十三,日軍炮轟,十九軍團,首立戰功。
日軍受阻,松井增兵,南翔反攻,重大犧牲。
四行四庫,四百精兵,孤軍抗敵,四海傳送。
指揮不當,教訓沉痛,下令撤退,部隊失控。
淞滬會戰是19日起中國軍隊抗擊侵華日軍進攻上海的戰役,又稱作“八·一三淞滬戰役”,這場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重要戰役,也是抗日戰爭中規模最大、戰鬥最慘烈的戰役,前後共歷時0萬人,死傷7萬餘人;中國軍隊投入75個師和9個旅70萬人,傷亡達15餘萬人;至1937年11月12日上海淪陷,淞滬會戰結束。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定下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的大方針,為了吸引日本把侵略重點放到日軍難以施展的山川河流眾多的東南,利用山川河流眾多的地形抵消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盡量消滅日軍有生力量,避免在利於日軍裝備訓練優勢發揮的地勢平坦的華北平原與日軍作戰,擴大戰場,分散敵軍兵力,為中國爭取部分戰爭主動權。
蔣介石同意張治中提出的攻擊上海日軍方案。決定在上海發起抗日戰爭。下令京滬杭沿線並已在上海各師旅合編第九集團軍,任張治中為集團軍總司令,中國國民革命軍扮作保安隊進入上海市區。
1937年8月9日,駐滬日海軍陸戰隊官兵兩人,驅車闖入虹橋機場進行武裝挑釁,其海軍中尉大山勇夫等二人,在我方忍無可忍情況下將其擊斃,日軍遂以此為藉口發動侵略戰爭。
事件發生第二天,中日雙方就此事開始交涉和談判。11日,日方代表蠻橫提出:中方撤退上海保安部隊,撤除所有防禦工事。上海市長俞鴻鈞秉奉蔣介石之命,嚴辭拒絕。此時,日本已經做好大打出手的準備。第3艦隊司令官長谷川清命令日艦開進黃浦江、長江各口岸,所屬分艦隊緊急開赴上海待戰,同時命令在佐世保待機的海軍第1特別陸戰隊以及其他部隊增援上海。
8月13日,日軍向上海大舉進攻,以租界和黃埔江中的軍艦為作戰基地,炮擊閘北一帶,中國軍民奮起反擊,這就是“八·一三”事變。在全民抗日浪潮推動下,國民黨政府第二天發表了《自衛抗戰宣告書》,宣告“中國決不放棄領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惟有實行天賦之自衛權以應之。”當地國民黨駐軍第九集團軍在總司令張治中的指揮下,奮勇抗擊日本侵略軍。8月14日,日守軍開始總攻,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15日,日本正式宣佈組建上海派遣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率領兩個師團的兵力開往上海,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張治中決心擴大戰果,對日本侵略軍發起全線進攻,出動空軍轟炸虹口日軍司令部,雙方展開激烈戰鬥。
國民黨政府陸續調集6個集團軍70餘萬人抗擊,初戰獲勝。
從8月23日起,日軍多次在長江口登陸,攻擊守軍左翼,遭頑強抗擊。隨後,日軍逐次增兵,加強上海派遣軍的力量。中國軍隊也陸續增援,不斷調整部署。
9月11日以後,蔣介石自兼第三戰區司令長官。
9月下旬至10月初,日軍增援部隊陸續在上海登陸。9月30日拂曉,日軍向中國軍隊發起猛攻,中國守備部隊陷於苦戰,傷亡慘重。
10月26日晚,守衛大場防線的中國軍隊第88師第524團第2營400餘人報界宣傳稱“八百壯士”),在副團長謝晉元、營長楊瑞符的指揮下,奉命據守蘇州河北岸的四行倉庫,掩護主力部隊連夜西撤。在日軍的重重包圍下,守衛四行倉庫的中國軍隊孤軍奮戰,誓死不退,堅持戰鬥4晝夜,擊退了敵人在飛機、坦克、大炮掩護下的數十次進攻。
11月5日拂曉,日本新組建第10軍在柳川平助指揮下,由艦隊護送在杭州灣金山衛附近之漕涇鎮、全公亭、金絲娘橋等處突然登陸,包抄淞滬中國軍隊防線南方的背後。防守這裡的,原先有張發奎第8集團軍所屬的4個師1個旅數萬人的兵力,因蔣介石一直認為日軍全力進攻上海正面,不會有從杭州灣登陸的可能,故在戰事趨於激烈、兵源枯竭之時,將防守杭州灣的部隊一一投入前方戰場,到日軍登陸時,在杭州灣北岸從全公亭至乍浦幾十公裡長的海岸線上,僅有陶廣第62師的2個步兵連、炮兵第2旅2團6連及少數地方武裝防守。既無重炮,也無像樣工事,迅速被10萬裝備精良的日本生力軍擊潰,日軍登陸成功後,上海派遣軍與第10軍合編成立華中方面軍,由松井石根統一指揮,日大本營規定其作戰地域為聯結蘇州--嘉興一線以東,任務以挫傷敵之戰鬥意志,獲得以結束戰局為目地,與海軍協同消滅上海附近的敵人。第6、第18師團按照預先部署,分別向松江、滬杭鐵路撲去。
當蔣介石得知日軍登陸金山衛的訊息時,不禁大吃一驚。立即命令淞滬戰場前敵指揮官陳誠作出應變處置,陳誠急令右翼軍的東北軍吳克仁第67軍前往增援松江。這個軍是剛從豫北調來,在松江附近未及集結完畢,即遭遇日軍兇猛攻擊,苦戰3天3夜,未能退敵。11月8日夜,日軍憑借強大火力從東、南、西三面突入松江城,守軍死亡殆盡,吳克仁率殘兵據守西門,兀自死戰不退,最後壯烈殉國,年僅43歲。第67軍全軍覆沒,日軍遂佔松江。隨即兵分兩路,一部沿太湖東岸,經浙江、安徽直趨南京,主力則指向楓涇鎮、嘉興、平望。9日,切斷滬杭鐵路及公路。
與此同時,日第16師團在中島今朝吾指揮下在江蘇太倉境內的白茆口登陸成功,前鋒直指京滬鐵路和公路,形成合攏之勢。蘇州河北岸的日軍6個師團於10月31日強渡蘇州河後,這時迅速向兩路登陸日軍靠攏,淞滬地區中國70萬大軍頓陷危險境地,再不撤退將成甕中之鼈,被日軍一網打盡。此時的南京統帥部和淞滬戰場各個高階指揮部已經方寸大亂,是撤是守,爭執不下。蔣介石死抱著對國聯不切實際的幻想,遲遲不肯下令後撤,他表示只要我們在上海繼續頂下去,相信“九國公約”國家會出面制裁日本,此時此刻還在做夢。白崇禧告訴他,前方將士聽到日軍登陸訊息後人心惶惶,有的部隊已經出現混亂,大有控制不住之趨勢,再不撤退70萬人只有白白等死了。於是蔣介石不再堅持,在11月8日晚下令進行全面撤退,所有部隊撤出上海戰鬥,分兩路退向南京、蘇州--嘉興以西地區。由於命令倉促,指揮失控,大撤退結果演變成全面大潰退,各部隊完全沒有章法,陷入極度紊亂,日軍以飛機在天上轟炸掃射,地面部隊窮追不捨,勢如破竹一一攻佔上海各鎮。本來中國軍隊計劃撤到吳福線、錫澄線、乍嘉線和海嘉線一帶依託原有堅固國防工事,作持久抵抗,但敗軍穿越工事徑自潰逃,致使耗費數年苦心築成、有東方馬其諾防線之稱的這些工事成為擺設,國民政府首都南京於是門戶大開,日後的南京保衛戰遂毫無意義。
自9日起,日軍擊退中國軍隊零散抵抗,連佔虹橋機場、龍華、楓涇、青浦。11日,日軍進至蘇州河岸,南市及浦東我擔任掩護任務的部隊奉令撤出陣地。當日,上海市長俞鴻鈞發表告市民書,沉痛宣告遠東第一大都市--上海淪陷。
在淞滬會戰的三個月當中,全中國上下凝聚出了一個共識,就是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國“縱使戰到一兵一槍,亦絕不終止抗戰。”這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為悲壯的決定,整個民族決心以全面的犧牲來面對歷史危機的挑戰。
當時國民政府發表自上海撤退的宣告,可以說是對於這場會戰的過程與意義,做出最好的歷史見證與結論:“各地戰士,聞義赴難,朝命夕至,其在前線以血肉之軀,築成壕塹,有死無退,陣地化為灰燼,軍心仍堅如鐵石,陷陣之勇,死事之烈,實足以昭示民族獨立之精神,奠定中華複興之基礎。”全體軍民的共同結論是,雖然上海作戰失敗了,但是中國決心以更廣大之規模,從事更持久之戰鬥。
雖然第二次淞滬會戰中國方面在戰術上是失敗的,但是在戰略上卻成功的將日軍吸引於中國東南,使日軍主力陷入山川河流眾多的地形,消耗甚大,導致日軍無實力佔領全部中國。上海國民革命軍的持久抵抗,掩護了黨政機關、學校和大批工商企業轉移內地,為抗戰保留了元氣。
述評:
總的戰略思想是對的,參戰的將士的殺敵精神是可嘉的。但是,由於戰爭的指導者在作戰指揮上,不明確淞滬會戰是打擊日軍的侵略氣焰,將其軍隊拖入中國東南有利地形,消滅日軍的有生力量。因此,淞滬會戰不是同日軍的決戰,必須通盤考慮中國軍隊的使用,以及有諸多殲敵戰場的考慮。所以蔣介石等人會戰失敗了,驚慌失措,一敗塗地,失去了戰場的主動權。沒有將日軍引入預設戰場消滅之。
另外蔣介石與參戰部隊的司令關系惡劣,部隊裝備差。而參戰部隊包括川軍、滇軍、桂軍、粵軍、湘軍等合計70萬人組織指揮不協調。由於下達撤退命令過於倉促,後方國防工事交接發生失誤,加上中國抗戰初期的軍隊訓練素質極低,引致撤退演變為潰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