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適逢中秋佳節,毛主席和三團官兵歡度佳節,一起會餐。隨後,召開了排以上幹部會議。毛主席在會上說:“同志們,今天是中秋節,我們中國又叫團圓節。可是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不讓我們團圓。怎麼辦呢?我們工農就要成立自己的軍隊,拿起槍杆子,舉行武裝暴動,建立革命政權!”他以前敵委員會書記的名義宣佈:立即舉行湘贛邊秋收暴動,!
9月11日,三團在毛主席的直接領導下,在銅鼓縣城舉行起義,向瀏陽白沙挺進,白沙雖然守敵不多,但其地形易守難攻。三團分三路進攻,敵人招架不住,逃往東門,12日,三團攻佔東門,14日,由於平江之敵增援,部隊退至上平。
9月10日,二團從安源張家祠出發,分兵兩路,進攻萍鄉,因敵人增兵,未克。11日攻取老關,13日攻佔醴陵,成立了醴陵縣委員會。15攻佔瀏陽縣城,16日,敵人向瀏陽發起突然襲擊,二團由於連戰連捷,麻痺輕敵,疏於防範,倉促應戰,損失大部,突圍中團長王新亞生死不明。
一團向平江長壽街挺進,9月12日,當一團二營進入金坪時,隨一團行動的第四團,邱國軒部突然叛變,向一團二營襲擊,二營沒有防備,損失嚴重。團長鐘文璋出走失蹤,盧德銘當機立斷,率部向三團靠攏。
出師不利,毛主席在三團的幹部會議上說:“現在部隊傷亡很重,長沙不能再打了,部隊改道退萍鄉。……明天到文家市會師。”
文家市是湖南瀏陽與江西萬載、宜春,萍鄉交界的一個小山鎮。這裡地處邊陲,敵人鞭長莫及。部隊在這裡集結時,原來4000人的暴動隊伍,僅剩1000餘人,損失慘重。
9月19日晚,前委書記毛主席在裡仁學校召開會議,盧德銘、餘灑度、餘賁民、蘇先駿等前委委員,以及師團主要負責人都參加了會議。對部隊的“進”與“退”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辯論。
師長餘灑度力主“進攻”。他說“暴動以來,部隊傷亡很大,但我們還有力量,還有千把人嘛!還沒有輸到一兵一卒嘛!我們還要打,還要進攻,中央省委不是要我們拿下長沙嗎?一次不成,再打!不打下長沙就沒有出路!前委應該再組織力量,攻打瀏陽,直搗長沙!”
三團長蘇先駿說:“現在部隊很亂,士氣低落,軍威不振,,打也打不贏,退也退不成,難辦哪!……”
毛主席力主“退卻”。他說:“我不贊成再打長沙。難道我們非要拼到一兵一卒不成?如要這樣,何顏見江東父老?”他提高了語音:“打狗還要靠面牆呢!目前,張國威兩個團在瀏陽屯兵堅城,還有一個團駐守長壽街,我們就剩這點血本了,不能雞蛋碰石頭了。”他又說:“灑度兄,現在情況變了,我們的計劃也要變,不變就要吃虧唷!我們現在需要養精蓄銳,儲存實力,以圖東山再起!”毛主席一邊說一邊拿來一張地圖,指著羅霄山脈中段說:“實在不行,我們就上山到這眉毛畫得最濃的地方去當‘山大王’。”
“什麼?當山大王?這叫什麼革命?還要當農民的山大王?”
“對!我們是領導的農民山大王。”
毛主席說:“我們這個山大王是特殊的山大王,是領導的有主義、有政策、有辦法的山大王,是革命的山大王,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武裝。……中國政治不統一,經濟發展不平衡,矛盾很多,我們要找敵人薄弱的地方。比如羅霄山脈中段就是一個好去處。北段靠大江,又有武漢三鎮和南潯鐵路;南段,敵人調動比較方便,也不好。中段呢?是湘贛兩省的結合部分,兩省軍閥有矛盾,各保實力,革命有可乘之機,我們有迴旋餘地。”
總指揮盧德銘站起身來說“潤之兄講的對,我完全贊成。現在交通要道和大城市都不是我們佔領的地方,如果再打長沙,恐有全軍覆沒之虞!……已經很晚了,會再開下去就快天亮了。我看還是舉手錶決一下吧,贊成潤之意見的請舉手!”
多數同志都舉手了,表示贊成和支援毛主席的正確主張。
最後,毛主席宣佈:“現在以前敵委員會決議:為儲存實力,應退萍鄉,明天一早部隊即向萍鄉退卻。”
中國革命者從這時起,邁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關鍵一步,我黨武裝鬥爭從城市轉向農村。走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路線。
在這關鍵時刻,總指揮盧德銘支援毛主席的主張,形成統一思想的決議,起到重要作用。
盧德銘在黃埔軍校二期輜重隊學習時,積極參加革命活動,加入了,帶兵東征討伐陳炯明。北伐時調任葉挺獨立團二營四連連長,在戰鬥中屢建戰功。1927年,盧德銘受我黨的重託出任國民政府警衛團團長。馬日事變後,在盧德銘的掩護下宛希先、何挺穎、何長工、熊壽祺,先後潛入警衛團併成為該團的領導骨幹。南昌起義,盧德銘率部追趕響應未成。乃轉兵江西修、銅一帶活動,奉命離開警衛團到武漢,後來領導人令其任秋收起義總指揮,他又回到了警衛團。在部隊戰略撤退中,中流彈犧牲,他年23歲。
總指揮犧牲的訊息傳開,全軍將士嗚咽抽泣,毛主席悲痛欲絕,盧德銘是他敬重的一員大將啊!
秋收起義出師不利,部隊損失嚴重,但是在戰略上沒有失敗。武裝鬥爭的重點從城市轉向鄉村,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方向路線是正確的。這是馬列主義中國化的典範,是馬列主義同中國革命相結合的創舉。中國以這條正確的路線戰勝了左傾、右傾機會主義,指導中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
注:霹靂聲指秋收起義。霹靂一聲——毛主席的西江月《秋收起義》“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匡廬一帶不停留,要向瀟湘直進。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秋收時節暮雲愁,霹靂一聲暴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