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杜如晦說完告發自己,盧劍星不僅絲毫不怕,反而哈哈一笑道:
“若是杜先生願意為這個所謂的朝廷效力,恐怕早就是秦王府的座上賓了,又怎會讓房參軍落寞離去。”
聽盧劍星提到房玄齡,杜如晦面色不由微微一變,隨後冷聲道:
“看來我和房參軍在雅間內說的每一句話,都被你聽了去。”
盧劍星點了點頭,絲毫沒有否認的意思:
“杜先生切莫見怪,其實我只是奉秦大將軍之命行事罷了。”
聽到這一切都是秦昇的意思,杜如晦不由微微皺了皺眉頭。
因為他記得自己和秦昇之間並沒有任何交集,甚至可以說是素昧平生,他不明白為何秦昇會如此關注他一介白身。
盧劍星似乎是看出了杜如晦心中的困惑,什麼也沒說,只是從懷中取出一封信,遞給杜如晦,沉聲說道:
“這是前些日子秦大將軍派人秘密送來長安的信,杜先生看過便知。”
杜如晦懷著滿心困惑接過信,低頭看了一眼,很快便怔住了。
因為信封上赫然寫著“杜克明 親啟”的字樣,竟是秦昇寫給自己的親筆信。
隨後,杜如晦拆開信,展開一看,很快便再次怔住了。
因為秦昇在信中坦白,當初自己剛進長安之時,無意中與杜如晦有一面之緣,見他談吐不凡,便認定杜如晦乃是宰相之才,便有意要將他引見給李淵的次子李世民,還特意給在前線的李世民去了一封信。
可還沒等到李世民凱旋還朝,他就因為李淵悔婚甚至要殺人滅口,不得不離開了長安,向李世民推薦杜如晦之事便就此擱置下來。
但他知道李世民必然會將信中的內容記在心上,哪怕是挖地三尺也要找出自己推薦的這個人。
為了不讓李世民盯上杜如晦,他一直不敢派人去聯絡和招攬杜如晦。
如今他執掌河北道,正是用人之際,問杜如晦是否願意去河北道助他,他願以河北道大行臺尚書左僕射之位候之。
看過秦昇的親筆信後,杜如晦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他雖說絞盡腦汁也想不起自己何時與秦昇有過一面之緣,但他從未想過天下間竟有人如此器重他,甚至不惜委他以僅次於河北道大行臺尚書令的左僕射一職。
要知道,雖說當年高孝基對他評價頗高,但也認為他尚且需要磨礪,因此只任命他做了一個小小的滏陽縣尉。
當時的他年少氣盛,這個滏陽縣尉沒做多久便覺得對於自己而言乃是大材小用,一怒之下辭官跑回了關中,名義上是躲在家中讀書,實際上是等待著自己的伯樂出現。
因為這件事,不少人都暗中笑話他好高騖遠,眼高手低,他卻不以為然。
之前他不是沒想到接受房玄齡的勸說,去為李家父子效力,只是一想到秦昇和劉文靜的境遇,他便打消了這個念頭,寧可繼續閒賦在家。
可他從未想到過,如今秦昇雄踞河北,如日中天,卻對當年有過一面之緣的自己念念不忘,甚至為了拉攏和招攬自己,不惜暴露了他潛伏已久的細作,絲毫不擔心自己會不會向李淵告發。
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這一刻,杜如晦心中堅定了信念。
他將信收好,而後抬頭對盧劍星道:
“兄臺,麻煩你派人去跟秦大將軍覆命,就說我杜如晦願意去河北追隨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