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李柴兩家鬧得如此雞飛狗跳,一地雞毛,作為始作俑者的秦昇卻已經回到了薊城,開始著手準備科舉考試之事。
他將考試時間定在了明年的二月,因為正值春季,故而又稱為“春闈”。
對於秦昇要在河北道舉行科舉考試,他手下不少大將是打心眼裡一萬個贊成。
自從平定河北之後,因為嚴重缺乏官吏,秦昇不得不讓一眾大將暫代各郡太守一職,打理郡內事務。
這下可害苦了這些大將,像李靖還好,他本來就當過馬邕郡丞,處理起政務來也算是得心應手,倒也能將自己治下的郡內事務打理得井井有條。
可對於沈光他們而言,他們一直在軍中為將,即使面對千軍萬馬,都未必會皺一下眉頭,但面對這些繁重如山的公務,身邊又缺少什麼可靠佐吏的分擔和輔佐,他們一個個頭都要大了。
他們一天天都在盼著朝廷和秦昇可以儘快派可靠的官吏來解放他們,讓他們回軍中繼續當自己的領兵大將。
他們如今只恨秦昇舉行科舉考試的時間太晚,讓自己不得不在太守的位置上再堅持上幾個月。
而秦昇之所以將科舉考試的時間定得這麼晚,當然不僅僅是為了跟歷史上的真正春闈時間對應上,而是要儘可能廣而告之,讓天下每一個讀書人都有充裕的時間趕來河北參加科舉考試。
畢竟他舉行科舉考試從來都不僅僅只是為了拉攏河北的世家大族和士人,而是想要藉此機會籠絡全天下的讀書人。
雖說歷史上常說得民心者得天下,但在古代,絕大多數的老百姓都是大字不識幾個,很難去明辨是非,很多時候只會盲目從眾,而話語權又一直牢牢掌握在讀書人手中,因而往往是這些讀書人說什麼,周圍的百姓便覺得是什麼。
因此,只要拉攏了天下的讀書人,便相當於是變相拉攏了天下民心。
除此之外,科舉考試籌備的時間越長,能趕來河北參加科舉考試的讀書人就越多,秦昇也就越有機會將天下英才收為己用,用隔壁二鳳的話來說就是“天下英雄盡入吾彀中”。
但他也考慮到如今世家和寒門之間教育水平的巨大差異,如果真的讓世家士子和寒門士子公平競爭,恐怕寒門士子中能高中者不會超過一隻手。
如此一來,恐怕五姓七望就要在自己手中提前崛起了,河北官場將完全被世家大族壟斷,這是他無論如何都不能接受的。
因此,他將此次科舉考試的錄取人數定為三百一十人,將錄取名單分為左榜和右榜。
除了前十名之外,其餘三百個高中名額皆分左右榜錄取。
其中左榜錄取兩百人,只錄取世家士子。
右榜錄取一百人,只錄取寒門士子和及其他出身寒微計程車子。
如此一來,不管世家士子和寒門士子之間的學問差距有多大,他至少能保證錄取到三分之一的寒門士子,用來制衡河北官場的世家官員,避免世家大族一家獨大。
……
隨著河北要舉行科舉考試的訊息一經傳開,很快便在天下讀書人之間掀起軒然大波,成為街頭巷尾茶餘飯後熱議的焦點。
不少寒門士子得知這一訊息,便如同身處黑暗之人看到一絲希望的曙光,不少人在得知訊息的當天收拾好行囊,辭別家中父母妻兒,踏上了前往河北的趕考之路。
一些偏遠地方的讀書人,為了湊夠前往河北的盤纏,甚至不惜變賣祖上留下的房屋和幾畝薄田,可謂是孤注一擲。
也不怪他們如此看重此次科舉考試,雖說楊廣曾經在大業二年舉行過進士科考試,但那次考試要求他們這些讀書人得到朝中五品以上官員的推舉,才有資格去參加考試。
光這一個要求,便已經徹底堵死了很多寒門士子的科舉之路。
如今在河北舉行的科舉考試,不再有什麼需要朝中五品官員推舉的狗屁要求,所有人都是僅憑一張名牒便可以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