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在河北的秦昇自然不知道李家父子在背後搞的這些小動作,此時的他在忙著準備跟高句麗交換戰俘之事。
根據裴世清出使高句麗跟高句麗王高建武達成的協議,隋軍將用一萬三千多名高句麗戰俘換回當初被高句麗俘虜的三萬多名將士和工匠。
雖說單從人數上看,高句麗似乎是吃了大虧。
但秦昇知道,在大隋三次征伐高句麗的戰爭中,被高句麗人俘虜的將士和工匠遠遠不止這三萬人,據傳有十幾萬之多。
只是高句麗人為了洩憤,將這些來自大隋的將士和工匠當成了最卑賤的奴隸來使用,讓他們幹最重的苦活,給他們吃最差的食物,肆意對他們打罵和凌辱,致使大量俘虜被這些高句麗人折磨致死。
如今活下來的這三萬人,雖然勉強保住了一條性命,卻已經與行屍走肉無異,苟活一天算一天。
從某種意義來說,交換回這三萬被俘將士和工匠對隋朝並沒有多大用處,更多是為了癒合當初三徵高句麗不利的傷痕,為朝廷多少挽回一些顏面罷了。
相反,秦昇手中的高句麗戰俘雖說只有一萬三千多人,但他們只是吃了敗仗,但並沒有受到什麼非人折磨,只要高句麗人將他們贖回去,好生休養和操練上一段時間,又是一萬三千精兵。
經過大隋的三次大舉征伐和進犯河北的失敗,這一萬多精兵對高句麗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若是沒有這一萬多精兵,或許都不需要隋朝繼續出兵征伐他們,南邊的百濟和新羅就可以讓他們吃上不小的苦頭。
因此,這次交換戰俘對於大隋和高句麗而言,這是一次雙方都覺得划算的買賣。
到了雙方約定交換俘虜的前一天,秦昇率軍親自押著一萬三千多名高句麗俘虜抵達了遼河西岸。
遼河不僅是遼西和遼東的分界線,也是大隋和高句麗的國界線。
之前在大隋第三次征伐高句麗草草收場之後,高句麗人便將河上的幾座橋樑全部拆毀,阻止隋軍再渡河去攻打他們高句麗。
如今為了明日的交換戰俘,秦昇又下令在河上臨時搭建起一座簡易的浮橋,供兩邊的戰俘透過。
就在隋軍剛搭好浮橋不久,高句麗的莫離支乙支文德也押送著三萬多名隋軍俘虜抵達了遼河東岸。
雙方隔著遼河各自安營紮寨,靜靜等待著天明的到來。
只是到了後半夜的時候,還是乙支文德按捺不住,主動派使者來見秦昇,提出明天秦昇先釋放一半高句麗戰俘,待他們平安回到高句麗的大營之後,乙支文德再釋放一半隋軍俘虜離開。
待這一半隋軍俘虜回到隋軍大營之後,秦昇便立即釋放剩餘的高句麗戰俘,待他們回到高句麗大營之後,乙支文德也會立即釋放剩餘的全部隋軍俘虜。
可面對高句麗使者的提議,秦昇想都不想便一口拒絕了,絲毫不給高句麗使者任何討價還價的機會。
同時,他還讓人傳話給乙支文德,明日交換俘虜的時辰一到,若是乙支文德不先放一半俘虜過河,他便視高句麗人拒絕交換戰俘,三萬隋軍俘虜他不要了,他將立即將一萬三千多名高句麗戰俘押到遼河邊,當著對岸高句麗將士的面將他們全部斬首示眾。
高句麗使者戰戰兢兢將秦昇的話帶回來給乙支文德,氣得一向好脾氣的乙支文德暴跳如雷,不斷怒罵秦昇無恥殘暴,想要再派使者來跟秦昇理論,卻連隋軍大營的大門都進不去,最終只能灰溜溜回去覆命了。
見到自己派出去的使者無功而返,乙支文德第一次領教到了秦昇的強硬,心中不由蒙上了一層陰影。
……
次日午時三刻,眼看就要到了交換俘虜的時間,浮橋上卻沒有半點動靜,兩邊都沒有先放人的意思。
秦昇面無表情,只是冷冷看著對岸,面沉如水。
倒是奉命出使高句麗的鴻臚寺掌客裴世清有些坐不住,遲疑了片刻,還是忍不住低聲對秦昇道:
“秦大將軍,這麼跟他們乾耗著也不是辦法,不如讓下官去對岸跟他們的莫離支乙支文德交涉一下,說服他們那邊先放人。”
“裴掌客不必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