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將領聽完劉弘基的話,也覺得頗有道理。
雖說他們不懼一戰,可若是能夠兵不血刃拿下土門關,何樂而不為呢,畢竟真正的惡仗還在後面呢。
老將屈突通看了一眼劉弘基,又看了看李建成,最終還是什麼都沒說。
自從劉文靜死後,他便開始刻意隱藏起自己的鋒芒,有些事能不開口就儘量少開口。
尤其是今日在場的將領大多不是李淵的嫡系就是李建成的嫡系,像他這種跟李世民交往過密的人還是少說話為好。
否則一旦被人抓住了什麼話柄,很可能會給自己或二公子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侯君集註意到了屈突通的異樣,卻也什麼都沒說。
眼見無人反對,最終李建成決定採納劉弘基的建議,派使者去勸降徐世勣等人。
李建成本想在軍中找一個能說會道的書佐做使者,可劉弘基卻自告奮勇,執意要去做這個使者。
之前第一次淺水原之戰,因為劉文靜指揮不利,最終導致他力竭被薛舉生擒,直到西秦國滅亡才被釋放。
自那之後,他心中便一直憋著一股氣,想要一場酣暢淋漓的勝利來洗刷昔日的恥辱。
孤身入土門關,以三寸不爛之舌勸降敵將,無疑是證明自己的最好方式。
他不信五萬唐軍在關下虎視眈眈,徐世勣這些人能將自己怎麼樣!
大不了自己就死在土門關,正好讓天下人知道,他劉弘基不是個懦夫。
眼看劉弘基如此堅持,李建成最終還是勉為其難同意他做使者去勸降土門關的守軍。
大事議定,眾將領各自散去。
侯君集眼見四下無人,便刻意追上屈突通,低聲詢問道:
“為何屈突公方才欲言又止?”
屈突通見是侯君集,看在兩人都與李世民交情匪淺的份上,便嘆了一口氣道:
“我聽聞當初秦昇在為唐王效力之時,便以有識人之明而著稱,他若是沒有十足的把握,又敢讓徐世勣等人帶著一群投降不久的降卒去守土門關呢!
因此在老夫看來,世子派人去勸降徐世勣等人,不過是白費功夫,浪費時間罷了。”
“既然如此,那方才屈突公為何不出言勸阻世子和劉弘基呢?”
聽了屈突通的話,侯君集面色越發有些不解。
屈突通又長嘆一口氣:
“若是世子派人去勸降徐世勣等人不成,頂多就是在土門關多浪費一點時間。
可若是世子因為我的勸阻而放棄勸降徐世勣,轉而選擇強攻土門關,一旦強攻不下,唐王為了維護世子名聲,需要找替罪羔羊的時候,老夫可能就要遭殃了。
老夫雖然活了一大把年紀,可也不想做這第二個劉文靜呀。”
聽屈突通提起劉文靜,侯君集神色動了動,最終還是默默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