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聞言不由眼前一亮,隨後便立即喚來官員擬旨,加蓋好印璽之後,命人八百里加急送往中原給秦昇。
……
“制曰:朕承先祖之顧,欲強兵御辱,安定天下。秦昇轉戰中原,掃滅賊寇,功勳卓著,特加封其為尚書令、太尉、豫州牧、河南道大行臺尚書令,欽此!”
待前來宣旨的宦官用他特有的又尖又細的腔調宣讀完聖旨,秦昇一時有些哭笑不得。
除了尚書令之外,另外三個都是什麼稀奇古怪的官職呀。
雖說太尉一職在漢魏時確實位高權重,執掌天下軍政,但在隋朝,太尉只是一個榮譽性加官,根本沒有任何實權。
至於豫州牧就更搞笑了,因為隋文帝楊堅在位時大隋實行州縣兩級,楊廣即位之後又改州為郡,恢復郡縣兩級,也就是說如今大隋壓根就沒有所謂的豫州,那他這個豫州牧自然同樣是個榮譽性加官。
還有河南道是楊廣為了平定中原起義臨時設定的戰區,大行臺尚書令始於北魏,掌轄區內的軍政要務,出任河南道大行臺尚書令意味著他可以執掌河南道的軍政要務。
不過楊廣封自己為尚書令倒是令秦昇有些意外。
因為尚書令身為尚書省長官,職權極重,位同宰相,堪稱百官之長。
不管是隋文帝楊堅在位還是楊廣在位,都不願意將如此重要的官職授予臣下,以免威脅到皇權。
因此終隋一朝,只有楊素擔任過一年的尚書令,其餘時候都是由尚書左右僕射來執掌尚書省,分使尚書令職權,相互制衡。
沒想到如今因為自己率軍三戰三捷,大敗瓦崗軍,楊廣竟破例封了自己做尚書令。
只不過要是自己再滅了竇建德杜伏威李淵之流,真不知道到時候楊廣還能給自己加封什麼稀奇古怪的官職,總不能學李淵開創出一個天策上將軍來吧。
不過腹誹歸腹誹,秦昇還是恭恭敬敬領旨謝恩,隨後命親兵拿來一袋錢,塞給傳旨的宦官,感謝他不遠千里跑來中原宣旨。
這名宦官暗暗掂了掂錢袋的分量,心中不由暗暗感慨秦昇的慷慨。
雖說他們之前去其他大臣府上宣旨,人家也會多少打賞一點表示心意,可像秦昇出手這麼闊綽的,他還真是第一次見。
要不怎麼說人家年紀輕輕就能位極人臣呢,還不是因為人家會做人。
或許是因為拿秦昇這麼多錢有些不好意思,宦官便主動跟秦昇套起了近乎,將秦昇北上之後江都城和江都宮中發生的大事小情都原原本本告知了秦昇。
當秦昇得知楊廣在任命自己出任尚書令的同時,下旨封裴世矩為內史令(即中書令),秦昇便知道自己這一袋錢沒有白給。
顯然,楊廣雖說在軍政大事上倚重自己,但並不打算讓自己在朝堂上一家獨大,因此特意提拔了裴世矩出任內史令來制衡自己,這就是所謂的帝王心術。
說起來,歷史上的裴世矩也是個妙人。
江都之變時,那麼多文武百官死在叛軍手中,唯獨他躲過了一劫,就是因為給驍果軍娶江都城未嫁女子和寡婦就是他的主意,使得驍果軍叛亂之後並未加害於他。
楊廣死後,他又先後效力於楊浩、宇文化及、竇建德和唐朝,皆受到了他們的重用,最終在貞觀年間得以善終。
不過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他“佞於隋忠於唐”的事蹟。
他在輔佐楊廣之時,知道楊廣好大喜功,聽不得不同意見,便對楊廣曲意迎奉,從不直言勸諫,眼睜睜看著楊廣帶領隋朝走向滅亡。
但他在輔佐李世民之時,卻是以敢於直言勸諫而著稱,博得了一個諍臣的美名。
如今作為楊廣制衡自己的棋子,就不知道他是怎麼一副面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