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十三年九月,李密遣徐世勣率兵五千從原武渡黃河,會同魏州總管元寶藏和郝孝德的起義軍,一舉襲奪了黎陽倉。
之後,李密下令在黎陽倉開倉任民取糧,不到三個月時間便得兵二十餘萬。
正是靠著黎陽倉招募來的這二十多萬兵馬,讓李密的實力徹底碾壓了翟讓,才有了之後的火併翟讓之事。
不過在除掉翟讓之後,李密便將瓦崗軍的戰略重心轉移到了攻打東都洛陽上,因而將超過三十萬大軍屯駐在了洛陽附近的金墉城和北邙山,而大軍的糧草也是由洛陽附近的洛口倉(也稱興洛倉)和回洛倉供給。
至於黎陽倉,李密則交給自己的左司馬鄭頲鎮守,派元帥府文學參軍魏徵輔佐他。
鄭頲跟王伯當一樣,很早就追隨李密,是李密最為信任的幾個心腹親信之一,將黎陽倉交給他,李密自然放心。
至於魏徵,最早在武陽郡丞元寶藏帳下為官,因為元寶藏曾經響應過李密的號召,出兵幫助徐世勣攻取黎陽倉。
而李密卻注意到元寶藏寫給他的每一封信都很有文采,很快便打聽到這些書信都是魏徵所寫,便召魏徵為元帥府文學參軍,掌記室。
而魏徵為了報答李密的知遇之恩,特意獻上壯大瓦崗的十大計策,可卻未能得到李密的採納。
但他此舉卻遭到了李密身邊另外一個謀士邴元真的嫉妒,不斷在李密跟前詆譭和中傷他,致使李密很快就疏遠了魏徵。
之後更是因為魏徵時不時就對他直言上諫,搞得李密不勝其煩,最終索性將他打發去了黎陽倉,助左司馬鄭頲一起鎮守黎陽倉。
可魏徵到了黎陽倉依舊不肯消停,針對黎陽倉守軍中存在的不少問題,跑去跟鄭頲提過不少意見,希望他能好好整頓黎陽倉的守軍,以免黎陽倉有失。
但鄭頲卻對魏徵的意見根本不當一回事,反而覺得他很煩,甚至有意躲著不見他。
而不少鎮守黎陽倉的瓦崗兵聽說魏徵有事沒事就跑去鄭頲那裡說他們的不是,對此也是心懷怨恨,對魏徵一直沒什麼好臉色,搞得魏徵裡外不是人。
可魏徵卻依舊不肯善罷甘休,眼見鄭頲不想管,便給金墉城的李密去信,想讓李密那邊派人來好好整頓整頓黎陽倉的守軍。
可不知為何,他最終寫出的每封信都石沉大海,杳無音訊。
而事實上,魏徵確實不是在杞人憂天。
黎陽倉的守軍確實存在不小的問題,首當其衝的就是倒賣糧食。
畢竟很多瓦崗軍都是貧苦百姓出身,一個個全都窮怕了,如今加入了瓦崗軍,天天將腦袋別在腰帶上做事,自然得想盡一切辦法給自己撈錢。
如今天下大亂,什麼最值錢?
糧食!
而黎陽倉中恰恰什麼都缺,就是不缺糧食!
不少瓦崗士兵自然而然就盯上了黎陽倉中的糧食,做起了倒賣糧食的買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