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唐軍兵敗淺水原的傳到江都城,楊廣在直呼痛快之餘,心中也不由起了重整河山的心思,當即派出侍衛去宣秦昇進宮面聖。
自從大業七年,鐵匠出身的鄒平人王簿自稱“知事郎”,在長白山一帶聚眾造反,大隋便處處興起了造反的風潮,以此來反叛朝廷的統治。
本來楊廣並沒有將這些百姓的造反放在眼裡,覺得這些亂匪不過是疥癬之疾,高句麗人才是大隋的心腹大患。
因此,在王簿起兵作亂之後,楊廣還是在大業八年到十年連續三次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
可最終的結果是大隋不僅未能徹底征服高句麗,反而因為連年征戰導致國力嚴重損耗,大量士卒折損在了遼東戰場上,更多百姓為了不去遼東送死,紛紛起兵造反。
眼看天下百姓造反成風,漸成燎原之勢,楊廣不得不下旨停止征伐高句麗,轉而將大部分的精力和兵力都用在了鎮壓這些造反的亂匪身上。
楊廣本來的想法是先徹底肅清國內的亂匪,休養生息上幾年,待恢復了元氣,再重新恢復對高句麗用兵。
可不知為何,天下的亂匪卻是越剿越多,往往一個地方的匪患還未徹底肅清,其他地方又冒出了一股甚至幾股新的亂匪,讓朝廷的兵馬為此疲於奔命,卻是收效甚微。
而且有不少亂匪面對朝廷官兵的圍剿,不僅沒有因此消亡,反而不斷坐大。
他們跨州連郡,攻城掠地,劫掠百姓,攪得天下雞犬不寧。
面對天下蜂擁而起的亂匪,其他百姓不是不得不背井離鄉躲避兵禍,就是被迫加入亂匪,跟著他們一起作亂。
更令楊廣不安的是,隨著天下造反的亂匪越來越多,一些隋朝的大臣也開始加入了造反的行列。
前有楊玄感趁朝廷二徵高句麗時起兵反叛,進逼洛陽。
後有蒲山郡公李密投奔瓦崗寨,讓瓦崗軍自此脫胎換骨,於滎陽大海寺設伏擊殺隋朝大將張須陀。
而張須陀的死對於楊廣的打擊無疑是致命的。
畢竟張須陀一向被他視為平定天下匪患的最後希望,如今連他都死在這些亂匪手中,他還能再指望得了誰!
從那之後,他便徹底拋棄了自己曾經的雄心壯志,整日躲在江都宮中醉生夢死,得過且過,對宮外之事不聞不問,任由形勢不斷糜爛下去。
可如今秦昇的投效無疑是讓楊廣心中燃起了新的希望。
在他看來,秦昇既然能以少勝多擊敗號稱大隋精銳的驍果軍,對付區區亂匪自然不在話下。
而他作為大隋的天子,既不希望將一個分崩離析的江山傳給自己的皇孫,也不想讓自己死後無顏去見楊家的列祖列宗。
因此,如今秦昇已經被他視為重整大隋河山的最後希望,對他的期待甚至更甚於當年的張須陀。
畢竟張須陀雖然勇烈善戰,身先士卒,深得將士擁護,可他終究是勇而無謀,否則也不會中李密之計,最終落到一個兵敗戰死的下場。
相比之下,秦昇雖然年輕,可不僅勇武不下張須陀,為人更是頗有謀略,極善用兵,堪稱就是上天賜給他和大隋的衛霍。
有秦昇在,何愁天下匪患不平,何愁大隋江山不寧!
而秦昇聽到楊廣要派自己去剿匪,也絲毫不感到意外。
畢竟他來江都投奔楊廣,本就不是為了待在楊廣身邊當他的禁軍統領,而是想要匡扶天下,立不世之功業。
“臣自投效陛下以來,未立有尺寸之功,卻得陛下如此優待,臣一直心有慚愧。
如今陛下派臣去剿滅亂匪,臣定當竭忠盡智,為朝廷掃除亂匪,還百姓一個朗朗乾坤,以報陛下之恩。”
“好!朕等的就是愛卿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