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形成並帶動一大批新興產業,有助於創造就業和擴大內需,是推動經濟走出危機“泥淖”和實現經濟“穩增長”的重要支撐。
同時,綠色經濟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為重要特徵,以經濟綠色化和綠色產業化為內涵,包括低碳經濟、迴圈經濟和生態經濟在內的高技術產業,有利於轉變我國經濟高能耗、高物耗、高汙染、高排放的粗放發展模式,有利於推動我國經濟集約式發展和可持續增長。
在傳統經濟發展模式下,大量佔有和利用自然資源,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最大化地促進經濟增長是其基本特徵。
傳統經濟模式認為自然環境與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之間彼此不能相容,環境問題是經濟與社會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現象。
所以社會發展、經濟繁榮必然要以犧牲自然環境為代價,最終導致經濟發展的不可持續性。
綠色經濟模式是以可持續發展觀為基礎所形成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
它以自然生態規律為基礎,透過政府主導和市場導向,制定和實施一系列引導社會經濟發展符合生態系統規律的強制性或非強制性的制度安排,引導、推動、保障社會產業活動各個環節的綠色化,從本上減少或消除汙染。
汙染是本源,是傳統經濟模式最大的障礙,這個障礙已經讓包括中國在內的全世界各大經濟體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反過來,綠色經濟模式針對的根本就是環境汙染和資源節約問題。
我們要明白經濟增長本來的目的是增進人類的福利。
但是幸福、福利有短期和長期之分,區域性和全域性之別,持續和不可持續為意,為了短期的利益汙染環境浪費資源,反過來受到災害的也是人類,它不滿足人本主義對經濟發展的目的的定義。
我手裡有一份資料,是國家環保總局和國家統計局聯合釋出的中國第一份經過環境汙染調整的gdp核算報告,這是2004年,也就是4年前作出的報告。
資料表明由於汙染造成的損失佔當年gdp3.05,加入治理環境汙染應該投入的虛擬成本,當年的gdp要再增加消耗1.8。
大家應該有所思考,增強自己的憂患意識,現在的大環境並不理想。
需要我們這一群走在中國經濟最前面的人站出來有所作為。
早一步從損耗式經濟發展狀況中走出來,維護人類生存環境、合理保護資源與能源、尋求一條有益於人體健康的平衡式經濟模式。
以上是我本人針對這次中國綠公司年會主題發表的講話,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不妥或者衝撞到各位的地方,還請海涵!”
蘇偉講完,現場再次響起了掌聲。
在座的企業家們,感覺自己不是在參加企業界的聚會,蘇偉的觀點已經能夠和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大政方針相吻合了,並且更加具體。
他們不得不歎服蘇偉長遠的眼光。
至於蘇偉提到調整結構和轉變產業發展模式,對大部分人來說是很困難的,他們是在哪個缺什麼發展什麼的年代打拼過來的,現在手裡的產業擁有很大的侷限性不假,至少來說能夠從市場上獲得穩定的收入。
調整,該怎麼調整?
風險,又有誰來承擔?
喜歡重生始於1990請大家收藏:()重生始於1990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