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製組抵達渝都,蘇偉盡地主之誼,給予了高規格的招待。
酒店裡,蘇偉和陳魯豫以及導演討論拍攝過程。
整個拍攝過程一共分為三段,一段是蘇偉在農村那段時間,第二段是高中到大學時期,第三段是步入社會的階段。
蘇偉贊同導演的想法。
首先攝製組來到了蘇偉的家鄉拍攝,走馬鄉乃至整個青平縣已經完全變了模樣,每家每戶過上了相對富裕的生活。
他們清楚能夠有今天的生活完全來至於偉大的企業家蘇偉。
鄉親們聽說攝製組要來拍蘇偉的紀錄片時,非常熱情,紛紛跑來看熱鬧,說不定還能入個鏡,上一回電視。
就連還沒有退休的馮書記也帶著政府的一些員工來參加拍攝,希望能夠幫助到蘇偉。
蘇偉本人是沒有回去的,農村階段主要是取景記錄一下蘇偉走過的路,採訪當地的居民,聽聽他們的評論。
蘇偉以前住過的房子還在,蘇建國一直沒有捨得拆,街道上已經修了樓房了,老家的房子相當於對上一輩的紀念保留下來。
導演走進那間破舊的瓦房,在拍攝過程中,心裡觸動很深,那個年代農村能夠像蘇偉一樣勇敢走出去的年輕人有多少?
能夠混出樣子來的又有多少?
屈指可數。
關門村的村民都靠了過來,蘇家的老房子已經沒有人居住了,偶爾蘇建國回來打掃一下,今天來了這麼多人,鄉親們都非常好奇,過來一看,才知道是在拍紀錄片。
紀錄片在村民們腦子裡的概念是模糊的,他們以為和電視劇差不多,他們生活中接觸到最多的也就是電視了。
取景後,攝製組從鄉親們中隨便挑選了幾位,簡單的採訪了一下。
鄉親們提到蘇偉,讚不絕口,說個幾天幾夜都行。
“偉子那娃是我看著長大的,我以前就覺得他一定能成大氣,果然現在是首富了。”
“偉子心善,賺了錢,還回來幫助我們一起致富,如果沒有他,我們還在地裡拋土,吃了上頓沒下頓。”
“我是偉子的同學,初中讀完就棄學了,我佩服偉子在那個時候選擇繼續讀下去的勇氣!”
“你們看看,這是以前關門村的樣子,去趕場就只能走這條小路,要走兩個多小時,現在馬路通了,坐車只要二十幾分鍾,都是偉子出錢修的,好人啊!”
“……”
導演全程參與了村民們對蘇偉的評價,沒有一個人站出來說他的壞話或者挑刺。
能夠做到讓全村人讚賞,談何容易。
關門村取景之後回到街上,導演從蘇偉創作的劇本瞭解到當初他創業的第一桶金來自於信用社,而賺取的第一筆利潤來自鄉政府。
所以信用社的領導和鄉政府的書記應該算作是蘇偉的貴人。
馮書記出境聊他對蘇偉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