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說法,靜。”已晉神級的覺大聲一喝,整個現場頓時為之一靜,真是針落地亦可聞聲,也代表著釋如來的說法開始。
佛家真經,如銀河恆沙,多不勝數,天地之理說不完,佛門真經也就道不盡,釋如來佛法精深,已不可同往日而語,各種佛理真經信手拈來,釋如來說得起勁,一眾也聽得入迷。
起初,釋如來所說之道,昆侖五友還不覺為然,可後來越聽,卻是越驚駭,他從另一條道路,說出了世間之理,頓時心門大開,也聽得如痴如醉。
五友如此,更不說那些平民百姓,他們是這個世界最底層的人物,如同螻蟻一般,對於武者修士來說,那是高高在上的神,他們對這些螻蟻的生命毫不在乎,他們本該就是那麼高高在上,哪怕再強大的人物,如歷史上神話般的劍聖獨孤小劍、劍仙李不凡、武神聶刀等絕代人物,也沒有對這些螻蟻關注過、憐悧過。
而那道家,更是高高在上的神仙人物,不落凡塵,何曾與這些平民百姓面對面,授身講法?
這是他們感動的所在,而佛家提倡的“眾生平等”,就像是給了他們一道門,推開門,就可以不再螻蟻,不再微卑,這是他們信仰所在。
諸如佛家所謂“救一命勝造七級浮屠”,這對他們來說,這是大愛,最讓人感動。
又如“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這是大慈悲,大勇敢,在他們麻木的心中,注入了一支強心劑,讓他們有一顆大勇敢的心,敢於博命奪運的心。
總之,佛家真經,就如同醒世之經綸,給這個世界上最底層的大眾,帶去了一個新的世界。
這讓他們開始思考,喚醒了人們的心。
到最後,釋如來說得興起,從中傳下了諸本經典,典中雜著些許佛門武學,這也是一種傳道之法。
說完小乘佛道,又說大乘佛道,眾信士聽了就不知所雲了,只覺玄之又玄,卻又不願錯過機緣,強聽硬記。
倒是昆侖五友聽得如痴如醉,五友修為高深,是為不出世的高人,道高行深,不可揣度,釋如來所講之道,他們很輕易就明白,又一一應證,頓覺醒醐灌頂,五人表情不一,有興奮,有迷惑,不一而論。
釋如來講到最後,天已太晚,散去眾信士,釋如來將昆侖五友請入悟道崖,相對而坐。
沒想到,五友剛一座下,就急不可待地提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釋如來笑著一一解答,到最後,釋如來道:“五位前輩既然如此熱心佛道,以後不妨多往寺中行走,我寺大門永為諸友大開,寺內經典,諸位可隨意翻看。”
幾人一聽,頓時神色一正,看向釋如來的目光,一陣感激,要知道,真經道法,無論是在何門何派,都視為根基所在,不容有失,而釋如來大方地讓幾人翻閱,這卻是莫大的恩惠,是天大的傳道之情。
幾人立時起身,恭敬一禮,在這一刻,他們根本沒有把釋如來當成一個初入神級的小人物,彷彿是一尊仙佛。
釋如來微微點頭,他倒不在乎幾人盜了無佛寺中根基,幾人一看,都是清心寡慾之輩,不然也不可能躲在深山老林安然修道了,幾人求道若渴,這是釋如來十分感動的地方,他可以看出,幾人雖得了道家,卻只是殘卷,不得正路,對於真正大道,十分渴求,這類一心向道之人,釋如來十分敬佩,管他是道是佛呢?
最終歸途,也是那天地大道。
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釋如來欲結交五人,要知道,五人可是虛境高人啊。
卻是沒想到,世間還有此等高人。
若是有五位虛境高人常住寺中,這世間,又有誰敢輕拂?
果不其然,蒼吾上人道:“道友傳道之情,吾等銘記,但有差遣,莫敢不從。”
釋如來一陣大喜,心中暗道:看來,佛教推廣可以正式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