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老,你覺得……”完,但他的意思誰都明白。
“我們還要進行完整的試驗,如果順利的話……”楊受辰目光複雜:“或許,只要半年。”
楊受辰的失落是有原因的。
人類工程史上,從未有某個專案,像可控核聚變一樣,在初始階段,就遇到大量且複雜的難題。
反應堆的概念早已存在,然而,這是一個大到幾乎涵蓋所有學科的問題。
在過去,研究它的都是物理學家,結果導致材料、機械、電力、加工、生産等被全面甩開,無法做到齊頭並進。
太陽之所以發光發熱,是因為它的核心,本身就是個龐大的聚變反應堆。
想要發生聚變反應,讓氘的電子擺脫原子核,而再進一步,更要讓它與氚的原子核撞在一起,需要極高的氣壓與高溫。
地球不同於太陽核心,無法擁有那樣高的內部氣壓,只能靠更高的溫度,來讓聚變發生。
常常說的核聚變,都屬於熱核聚變。
有冷核聚變嗎?
美國漫畫《鋼鐵俠》中,主人公的方舟反應爐,就屬於冷核聚變。
也有不少科學家相信,對於核聚變來說,極高的溫度並非必要的反應條件。
一批又一批人向其發出挑戰,試圖證明“冷核聚變”真實存在。
然而到目前為止,包括樂康的夢裡世界,依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在更低的溫度下,核聚變可以發生。
近些年來,不斷有人宣稱,自己的研究小組已經實現“冷核聚變”,最終卻都被證明是騙局。
從概念提出到現在,人類的所有研究,都是在解決熱核聚變的難點。
它的主要難點有二:1,如何點燃燃料將氘與氚加熱到億度高溫),2,這麼高的溫度拿什麼來裝,如何保證容器不被燒穿?
上世紀六十年代,鐳射器被發明後,上億度的高溫已經不是難題。
但可控核聚變的加熱,仍然相當困難。
必須在短暫的加熱時間內,讓被加熱物體所有受熱方向均勻,一致向球心坍縮。
這對於大量鐳射器的控制,要求十分嚴格。
假如只需高溫一照即可,那就不是可控核聚變,而是引爆小型氫彈。
最難的問題是第二點:如何保證,反應容器不被燒穿。
上億度的物質,會燒毀任何與其接觸的東西。
於是,“超導托克馬克”裝置誕生,它的原理是在內部製造超強磁場,對聚變沖擊波進行束縛。
然而這種裝置,結構複雜,造價高昂,它的出現又産生出其它問題。
比如提供超強磁場的電磁鐵,為防止超強電流導致發熱燒化,只能採用超導線圈的方式。
而線圈維持超導,需要極低溫環境。
內部為上億度的超高溫,裝置壁又是幾開爾文的超低溫,實現難度可想而知。
又比如,聚變有核灰産生,不排除就無法繼續燃燒,而排灰要減弱束縛,又與裝置原理相悖。
總而言之,每當得到問題的解決方案,都會導致更多問題出現。
可控核聚變的研究,就是在不斷解決新問題。
而“坤”的出現,直接將所有問題粗暴解決,能夠承受氫彈在內部爆炸,自身卻完好無損,還有什麼是辦不到的?
這就是楊受辰失落的原因,他的多年研究,業界幾十年的進步,在“坤”面前,都毫無意義。
這是對他們過往的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