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為了配合宣傳錦繡服飾的産品,樂康決定立刻為此拍攝一部電影。
“既然你想把影響力提升到最大,為什麼不幹脆來一次狠的,讓集團的所有高階會員都參與進來呢。”
李薇的話讓樂康豁然通透,對啊,有這麼龐大的資源,為什麼不用?
全球所有的知名演員,都加入了會員體系,把他們叫來肯定不成問題。
另外,那些政商界大佬裡,總有幾個想嘗試上鏡出演電影角色,或是願意賣個面子的。
那樣的話,豈不是……樂康光想想就有些激動。
一部網羅所有名人的電影,哪怕沒有特寫鏡頭的路人,都是觀眾能叫出名字的人所扮演。
試想一下,隨便從電影中擷取一段畫面,比如主角在大街上往公司趕的鏡頭。
這幾秒鐘的時間裡,擦肩而過的旅客是劉德樺,送快遞的大叔是張國櫪,街角賣麵包的是湯姆·克魯斯。
這樣龐大的陣容,恐怕舉世也找不出第二部,不止是空前,甚至以後也不可能再出現。
但如何完美地處理這些角色,是個很大的考驗。
留下特徵讓觀眾能認出來,又不至於喧賓奪主,讓認出的人立刻出戲。
不過話又說回來,既然選擇如此強大的陣容,樂康就不能浪費它,僅僅是為給錦繡服飾做廣告,太過奢侈了。
那麼,索性把它作為錦繡集團的宣傳電影,如今集團的知名度已打響,錦繡地産的專案也基本完工,正好趕上時候。
在腦海裡的龐大資訊庫一搜尋,只用去幾秒鐘,電影的主體故事,立刻被樂康捋出來。
拿筆在紙上寫下2:2:2,李薇看到後,不明地問他這是何意。
“主要角色的比例,每六十個人當中,要有二十個中國人,二十個白人,剩下的二十個,可以是除了中國人與白人以外,任何國家任何人種。”
這部電影要完全地面向國際,主要角色就不能只用中國人,尤其是還在使用大量國外一線明星打醬油的情況下。
李薇的眼眸裡閃過詫異,她開口問道:“你這麼快就想好要拍什麼了?”
“那是當然,名字就叫《錦繡女王》。”
“《錦繡女王》?”李薇一愣,隨即面色古怪地說:“你……不會是要拍我吧?”
自錦繡集團成立以來,作為集團的老大,樂康始終隱居在幕後,而出現在公眾面前的最高層,從來都是李薇。
她既美豔又有能力,在全世界都有很大的名氣,外界因此給了她一個“錦繡女王”的美名。
“說對了,不過嚴格地講,女王並不是第一主角,並且為了藝術效果,她的性情與你天差地別,根本就是兩個人。”
樂康要拍攝的,是一位剛畢業的美國姑娘,入職錦繡集團成為李薇的助理,從一名剛入職的菜鳥,最終成長為職場精英的故事。
起先樂康只是為了宣傳錦繡服飾,因此他打算直接照搬夢裡那部《穿普拉達的女王》。
當然,即便照搬也有許多需要改動的地方,除了電影中的實際細節,電影傳達的主體思想,也要與原作有所不同。
並且,那部電影的女王,不過是個時尚雜志社的主編。
而李薇卻是龐大跨國集團的副總,很顯然,後者的發揮空間要大得多。
《穿錦繡的女王》變成《錦繡女王》,女王還是那個女王,但講述故事的視角卻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