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青桐瞬間愁眉苦臉,依她的口音,正宗中式鄉土腔瞭解一下?還沒走上國際,已經找到一個黑點了……
這次的公益活動,說起來還算是她未大火之前就定下來的,當時的公益組織給她安排的是一個特偏遠的山區,窮鄉僻壤,兩三個村子總共才有一個小學,兩三個教職工,承包了所有的課程。
在進行之前,公益組織又重新詢問了經紀人的意見,怕那裡條件太艱苦,藝人承受不住,問要不要該成另一個環境相對好一點的地方。
陳倩問了一下於青桐,於青桐笑了。什麼人吶這是。她沒火之前就能去,火了之後就嬌貴了?可笑!
不換!越艱苦越顯得真誠!對,就這樣!
這次的公益,主要還是援助偏遠地區孩子們教育事業。於青桐團隊和公益組織準備了不少衣服、課本和桌椅等,成車運送過去。
山區的路確實坎坷,他們是一大早出發,一路上,於青桐都在嘟囔著:“要想富,先修路。”
這裡的交通實在是太不方便了。一路顛簸,經過數十個小時的山路,到傍晚才達到目的地。
小學門口,還站著迎接的校長、兩個老師和十幾個學生。因為不知道來支援的人什麼時候能到,他們一直從下午等到現在。
這裡的條件確實不好,學校說是學校,實際上就是幾間破舊的土坯房,兩間是孩子們的教室,還有幾間是三個教師晚上睡覺的地方。
從他們一行人下車,校長就組織著孩子們喊歡迎,拍著手,繫著髒兮兮的紅領巾為大家唱國歌。
穿著還算正式的老校長挺著佝僂的肩膀上前為眾人介紹。
眼前的這十幾個孩子,已經是三個村子裡所有的受教育兒童了,大到有十三四歲,小的有歲,分為兩個班上課。學校教室小,窮,沒有書桌,孩子們都是每人從家裡搬一個小板凳過來聽課。
教師加上校長總共就三個,校長和另一位老教師是在這裡辦了小半輩子的學,主要教孩子們數學和語文。另一位看上去二十出頭看上去像個憂鬱的文藝青年的教師,是今年春才過來支教的大學生,名字叫王粲,是孩子們的全科老師。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介紹到他,王粲才站出來勉強向於青桐笑了笑:“青桐,我認得你。”
於青桐握住了他的手:“我很佩服你能選擇來這裡支教。”
一個享受過了都市生活的年輕大學生,能選擇過這樣的苦日子更是難得可貴。
王粲張了張口,似乎有話卻沒有說。
平常這個時候,學生們早就該放學了,因為孩子們住的地方遠近不一,有些孩子上課甚至要跑一個多小時,冬天遇到下雪天氣就更為艱難。
因此,在將物資送到學校後操場——實際上就是土坯房後面的一大塊空地,之後,一群人再來一張大合影,孩子們就放學回家了。
剩下於青桐一行十幾個人和三個教職工在學校裡。晚上另一位老教師做的飯,一大鍋山野雜麵條,看上去灰不拉幾的。他們一行人不忍浮了人家的一番心意,每個人多少都來了一碗,味道竟意外的不錯。
天漸漸黑下去了,老校長點起唯一一盞煤油燈,一群人圍在一起說話。中心還是圍繞著學校和當地的村子。
“政府撥款?那些款真正能撥下來的有多少?到哪個人手裡不待扣個一層?我在這兒待了二十多年啦,哪一年不是喊著扶貧,到頭來……唉。”
老校長一聲嘆息,往地上磕了磕菸灰:“辦學校,別說老師,哪有學生啊?山溝溝裡的娃娃,父母每天忙得不行,多一個娃娃多一份勞動力,哪想的到讓娃娃們來學習?”
“唉……”
又是幾聲嘆息。
“於小姐,我說句實在話,你們也別往心裡去。這每一年的,都有不少外面來的,為我們這學校做慈善,但真的做到心裡去的,能的有幾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