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熱情地打著招呼:“莫四郎、莫九郎、莫十郎。”
“見過蘇郎!你來得可真早。”
蘇綸,蘇氏織造坊的少坊主,雖是家中嫡長子,去歲抱著試試看應試,一試之下,考取舉人,一鼓作氣,此次亦來燕京應考,若得中進士,便可在朝廷謀得一官半職,從此踏入仕途。
蘇坊主雖一直知道嫡長子比嫡次子讀書天賦,因要打理家業,並未培養嫡次子。
嫡次子蘇績,娶妻陳薇,是陳家的庶女,因陳家只得兩子兩女,雖是庶女,也為得尊貴,在永樂府官衙裡領到一個“賞同進士”出身的名額。
他試著考過秀才,連二百名永樂秀才都未考入,排名到了五百多位,原是三場的,最好的成績也在三百多位,頗有些氣餒,索性留在永樂府謀了個小吏任著,一來可以照顧家裡,後來也能讓蘇績入仕為官。
蘇坊主一心想將蘇家打造成名門望族,現在知永樂府科舉的名額往後會照了直隸府走,這就意味著,科舉名額更多,後嗣子孫更容易入仕,自是不願離開永樂府。
早前的太原王家老太公,回到太原不久,就聽永樂府由北燕禮部、翰林院學士主持鄉試的事,一聽那名額,當時就怔住了,連呼幾聲“錢狐貍害我”氣得厥了過去。
若他留在永樂府,只他名下的子孫,至少有三個能輕松應試。
可去了太原府,這科考的名額都有嚴格的限量,考過了秀才,還有舉人,這北燕的秀才已連續舉行了好幾年,年年都有,越到後頭,想考中進士的可能就越是艱難。
尤其在聽說才華不哪他孫兒們的都考中了舉人,王老太公就更氣了。
早知道,他就不離開永樂府。
同樣懊悔的還有莫家四舅母母子。
聽說朝廷要將永樂府建成直隸府城,更給了優待,慪得能吐血。
尤其是拐彎打聽後,聽說莫三舅家的四個兒子,除了十一郎跟陳葳效力軍中,另三個兒子個個都考中了舉人,更是氣得不成。
莫四舅母認定自己的兒子也能考中。
莫十郎還是庶子,沒道理她兒子連個庶子都不如。
現下再回去,亦是不能。
永樂府為了控制外來人冒充,各縣都在進行戶籍核查,不是當地人的,自有當地百姓跑去揭發,尤其是一個鎮、一個村有讀書人的,覺得這些人會搶了他們的優勢,更是競相揭發。
永樂府因著對讀書人的恩例,文士們都自願加入監督行列,官府更是嚴格按照每月發出的《邀賢帖》入戶,想多一個人都不行。
此刻,燕高帝正捧著《告天下書》大聲宣讀,隔得太遠,聽得不大分明。
片刻後,禮部官員高呼一聲:“請皇帝授傳國玉璽!”
從一隻金燦燦的盒子裡捧著一個偌大的東西,“吾兒,北燕與天下就交給你了,你要做個明君,這是玉璽。”
“兒臣定牢記父皇訓示。”
慕容慬接過玉璽,禮部官員大呼:“儲君告祖,於議政殿登基,追封先祖、父母……”
這是每個新君登基都會做的,會追封自己的父母。
慕容慬拜祭完先祖,領著百官浩浩蕩蕩前往議政殿,而燕高帝不必再出現了,也有禪位時是在宮殿上的,這種情況,通常是兩位皇帝不是一個先祖。
父傳子,原是一個先祖,就要在宗廟舉行祭天告祖典禮。
待傳了玉璽,老皇帝不必再去議政殿,而新君將會完成接下來的儀式大典。
燕高帝見兒子與文武百官走遠,對一邊的總管大監催道:“給朕收拾行裝,明兒一早,朕要去神木城探孫兒。”
“陛下,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