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蘅不容易。”
莫氏笑道:“母親想給幾個侄兒置房産,那其他的錢可得付銀子,否則,阿蘅不說,阿蘊又該嚷嚷了,說事事都虧了她妹妹。阿蘊而今就愛叨叨,比我還能說,一會兒說我縱著阿葳的兩個孩子不聽話;一會兒又說阿蘅鎮日往外跑,不像個大家閨秀,讓我多管束;再一會兒又唸叨兒婦,說兒婦不像個得體的宗婦……”
不知道這兒子像誰?以前是什麼不管,而今卻是什麼都管,上管莫氏,下管下人,每天見人就叨上幾句。
陳蘅習慣了,有時候應兩聲,有時候只笑不答。
謝氏聽得煩了,少不得回幾句。陳蘊便逾發來勁,能與謝氏纏上大半日的道理。謝氏為了躲他叨叨,少不得往陳蘅、莫氏院子裡避。可陳蘊呢,見了面,沒說完的話繼續說,能將人煩過半死。
莫老夫人笑道:“阿蘊上進,知曉掌家,你就輕鬆了,只需含飴弄孫,由著他去。”
莫氏道:“他什麼都管,不讓他管,又搬出他阿耶,且由了他去。我的陪房管著一處山頭,雖說這裡熱鬧不如都城,可陪房管事跟著楊造林學了一年,一年四季都能種出時鮮菜蔬來,比我兒婦的山出息好。
我在縣城官衙旁邊開了一家書肆、一家大酒樓,菜方子用的是阿蘅給的,雞鴨魚用的是自家山上出息的,菜也用自家的,一個月也能掙上千兒八百兩銀子。”
雖說有兒女,但手頭還得有份出息。
自己有錢,或是留給兒孫,或是打賞下人,又或是添置個什麼,也都是方便的。
想到都城那偌大一份嫁妝、家業,而今落到莫靜之手裡,有了出息拿不到,還被莫靜之貪了去,莫氏的心情很是鬱卒。
她不止一次地想:莫靜之未出閣前,原是清高無塵,目無金銀的女子,如今怎的就鑽到錢眼子裡了。
莫老夫人問道:“阿西今兒好些了不?”
莫三夫人道:“大好了。”
莫三舅來了永樂邑後,大病了一場,這其實是一路上積攢下的病氣,操心、挨餓、奔波,盡數壓到他一個人身上。
“自家的鋪子也早些開起來,想開成什麼,讓阿西喚了郎君們細細商議。”
莫老夫人想著這麼大一筆産業,是女兒給送來的,還是外孫女給置的,可她的貼己銀子全花光了,若不是女兒、外孫女貼心,這一家上下可怎麼度日?
莫西帶著四個兒子、一房妻在永樂邑安頓下來,接著就是給幾個兒子每人給了兩個鋪面,若是賺了錢,算是他們自己個的零使。又派了自家的莊頭去莫氏的果蔬莊子上學習侍弄果木、菜蔬。
莫氏給的山頭也是極好,是楊造林第一年帶人種的果木茶樹,裡頭還有三百多畝的菜地,或種菜,或種糧食皆可,山上又養有雞、兔等家畜。
莫老夫人收留的幾百個難民,有會養雞、養兔的,便安置在果蔬莊子上,有會種糧食的安頓到田莊上,有的成了佃戶,有的是幫襯莊頭。其間幾戶以前原就做了下人,因前主子走散了,繼續做下人服侍。
早前,所有人都以為,適合新地方、新生活的人當是孩子,未想莫老夫人卻是第一個適應永樂邑生活的人。她每日早起,侍弄陳蘅送她的幾盆蘭花,又活動一下筋骨,陪幾個重孫說說話;晌午睡一會兒,之後就是與兒婦、孫婦們閑聊。
這日,正吃著自家菜蔬山莊送來的新茶,就見莫四郎家的女兒帶著兩個娘子進來,興奮地道:“十叔母、十一叔母,明兒城裡有祭天祈雨會。”
十少夫人沈氏微眯著眼睛,“真的啊?”
沈氏拿了銀子置了兩處三進的宅子,又置了幾處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