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臉漠然,無喜無悲,不願多說一個字。她的人生遇到了難題,雖然太後眼下答應不替她與王灼解除婚約,可她知道,太後希望她嫁給七皇子。
七皇子不錯,待她溫柔又體貼,還說笑話哄她高興,她就是喜歡不起來,越是想要放開一個人,越是放不開。
莫靜之道:“稟太後,榮國夫人、永樂郡主到!”
太後切切地道:“快宣!”
莫氏與太後熱情地敘話。
太後又提起當年莫氏八九歲入宮地的情形,說她小時候的趣事。
莫氏心情很好,時不時補充幾句。
殿中的眾人心情都很好,就連內侍也有三分喜色,太後突地輕嘆一聲:“那時候真好,哪裡像這樣,就連哀家也要縮衣節食。”
莫氏心下猜到了什麼,問道:“姑母,這是陛下的意思……”
“陛下禦膳減到六菜一湯,因他孝順下令不減哀家,可哀家心裡如刀割似的。這當孃的吃喝精緻,兒子卻為國庫空虛減膳,而今國庫年年虧空,各地的稅賦難入都城,以前屢有水匪、山賊劫糧劫賦,現在從江南運糧,還得被水幫吃去一二成……”
莫靜之聽太後說到這兒,眼眸抬了抬。
太後看似尊貴,可她為了自己的兒子,還不是連陳蘅與姑母都要算計。
這不就是昨日聽人說陳蘅賣秘方賺了四百零五萬兩銀子,一聽數目心動了。
若是五十萬兩以下,許太後不會打這主意。
偌大的後宮,嬪妃眾多,一人一天節省一兩銀子,一日便是幾十兩,一年下來就高達十萬兩。
即便晉德帝不說,太後也會提及的,四百萬兩銀子著實太過惹眼。
莫氏想到陳蘅弄銀子也不容易,柔聲問道:“莫家每年給姑母奉上一百萬兩銀子,姑母就算天天山珍海味,也吃得起的。”
莫太後心下一緊,自她當太後以來,莫氏年年都會送一筆銀子進來,她只得晉德帝一個兒子,自己捨不得花,還是給了晉德帝花使。
可以這樣說,莫氏出了一個太後,莫氏的付出,原比皇家的回報要多,唯一的好處就是莫氏求官職要比尋常人更容易些。
魏晉之時,尚無科考,入仕都是舉薦。世家之間盤根錯節,甲推乙,乙再舉丙,丙又薦甲,如此往複。
莫靜之立在一側,不悲不喜,可那雙眸,宛如庵中活了數載的修行比丘尼似的。
莫太後心下著惱,又不好發作,與莫靜之使了個眼色,莫靜之依舊未動。
她也是第一次知道,原來莫家一年要給莫太後一百萬兩銀子的奉養銀子。
一百萬兩,就是莫氏舉族千餘名族人也花不了這麼多,恐怕一年到頭,莫氏賺來的銀錢,八成都給了莫太後。
莫四舅跑船,每一兩銀子都是用命換來的,而今還要給水幫一筆不小的費用,一年一百萬兩,整個莫氏上下一年才賺多少錢,怕是大部分收入都給了莫太後。
就是這樣的莫太後,在兒子大後,卻將自己的兄長、弟弟逐離朝堂。
莫氏沒有野心,自私的是莫太後。
莫靜之心下有些鄙夷。
莫太後見她不動,氣惱地道:“自在王園出事,阿靜就變了一個人,一日一句話也不說。”
這樣的莫靜之,讓陳蘅瞧著很心疼。
陳蘅輕聲道:“太後何不開恩,讓靜表姐與王三郎早日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