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不早點與孫權決戰,何必一拖再拖?”
廖立自視甚高,向來不服諸葛亮,聽諸葛亮如此一說,立即開口質問道。
諸葛亮放下手中的羽扇,對廖立和諸將解釋道:“因為趙雲出兵夷陵,拖著了我們十萬大軍,使我軍與孫權在東線戰場上變成了短期內的軍力平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我們沒有孤注一擲,是因為我們的地盤遠大於孫權,只要用半年時間穩定地方和訓練新兵,就可以在軍事上全面碾壓孫權,到時候,就算王嵩在夷陵出兵,我們也能在東線輕鬆滅掉孫權。
但是,現在的情況又不一樣了,王嵩發明了一種用輪槳驅動的新船,從幽州經過外海來到江東參戰了。
現在王嵩才派來三十艘戰艦,就攪亂了長江水道,如果王嵩再派五十艘甚至一百艘過來呢?如果王嵩將這種船的建造方法告訴給孫權呢?如果王嵩透過海運投送十萬兵力過來呢?所以,現在變成了我們拖不起。”
帳中諸將都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程度。
沒有人再出聲,帳中落針可聞,只有諸葛亮低沉的聲音在迴盪著。
“我知道,這是一場沒有勝算的決戰,做為帶兵的人,最悲哀的也不過如此,明知道沒有勝算,卻不得不去打這一仗。
但是,如果我們不在現在決戰,拖下去,我們的糧草尤其是箭矢等軍用物資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到那時,我們就連決戰的實力都喪失了。
所以,宛陵和歙縣都只留三千人守城,其餘兵力全部抽調過來,在秣陵實現區域性戰場的兵力優勢,一舉擊破孫權!”
李嚴道:“如果這樣,那歙縣和宛陵的防守?”
諸葛亮道:“只要掐準時間,在決戰前夕趕到戰場,歙縣和宛城的防守就不必擔心。”
眾人一聽,盡皆信服。各自下去準備。
待眾將退出之後,諸葛亮又揮退左右,只留下自己的行軍書記馬謖,小聲地對馬謖說道:“幼常,我們在備戰的同時,也要暗中準備好撤退的方案了。”
未戰而先準備撤退?馬謖心中一驚,知道此事幹系重大,不可讓太多人知道,否則軍心必亂!
所以,馬謖趕緊小聲問道:“先生,您所說的撤退方案是指撤往九江嗎?”
諸葛亮搖了搖頭,也低聲說道:“不,是指廬江,如果戰事不利,我們連九江和丹陽都將難以保全,只能大規模收縮兵力,退往九江。”
“先生,你需要我如何做?”馬謖問道。
諸葛亮道:“你做好準備,只要前方一開打,你立即安排人員將丹陽各縣和九江各縣的所有物資強行轉運到廬江,能遷走的百姓人口,也強行遷走。儘量不要把物資留給孫權,即使戰敗,我們也要給孫權留下一個千瘡百孔的兩郡,削弱他的戰爭潛力和發展速度!”
夠狠!
不過,這個度很難把握。馬謖不敢擅自做主。擔心做得不夠狠,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做過頭了,自己可能要背黑鍋!。
想了一下,馬謖覺得還是應該問明白一些。
於是,馬謖又問道:“先生,關於削弱孫權戰爭潛力方面,關係到主公的仁義名聲,我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請先生指示。”
孔明將扇子放到桌案上,語氣堅定地說道:“能帶走的都帶走,不能帶走的都燒了,包括房子;百姓阻撓強遷者,也殺了!”
馬謖大驚道:“如此行事,是否有失仁義?”
諸葛亮壓低聲音,對馬謖道:“古語云:“慈不掌兵,義不理財”,戰場之上,哪有那麼多仁義?仁義只是為了凝聚人心而披上的一件外衣而己。當核心利益受到挑戰時,這件仁義的外衣隨時都可以脫下的。
幼常,你要記住,謀士本就是以天地為棋盤,天下萬物皆為棋子。
你仔細看看當今世上的那幾位頂尖謀士,又有哪位謀士不是毒士?不害死上百萬條人命,又怎麼能成為威震諸侯,名傳天下的謀士。
幼常,我視你為弟子,才對你說這些,切記切記,不足為外人道也。”
馬謖睜大了雙眼,眼中充滿了震驚。
諸葛亮的一番話,完全顛覆了馬謖對諸葛亮的認識,也顛覆了馬謖對謀士這種職業角色的認識。
但馬謖也很清楚的知道,諸葛亮說的,才是真正的謀士之道。
而且,馬謖知道,直到今天,諸葛亮才開始傳授自己真正的謀士之道!
愣了半晌,馬謖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恭恭敬敬地給諸葛亮磕了三個響頭道:“師父在上,請收弟子馬謖一拜。”
……
喜歡三國之再續雄漢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再續雄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