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吳蘭,孟達,楊懷為首的武將認為應該主動出擊,先滅了華雄這支人馬,而以張肅,董和等為首的文官,則極力反對在此時分兵,認為“龜孫子”戰術在此時才是最好。
劉璋不能決定,徵求女婿費觀的意見。費觀道:“華雄有四萬多人,若死守墊江城,恐怕曠日持久,於我方不利。而且我軍多是新兵,守城尚可,野戰則戰力堪憂。”
吳蘭則道:“華雄屯兵於江州之側,若是不能及早除掉,待王嵩來進攻江州時,華雄必成心腹之患也。屬下不才,願帶數萬人馬,為主公去墊江將華雄的腦袋取來獻給主公!”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劉璋覺得有理,最後決定讓吳蘭帶兵五萬去攻打墊江。吳蘭認為兵力太少,懇請至少要八萬人。費觀堅決不許,最後吳蘭只好帶著這五萬人去打華雄的四萬多人。
華雄見吳蘭只是帶五萬人來攻城,覺得很好笑,索性給吳蘭一個面子,放棄高大的城牆,與吳蘭在城外野戰。一場混戰下來,將吳蘭打得大敗虧輸。吳蘭沒有砍到華雄的腦袋,自己反而捱了華雄一刀,受了重傷,得親衛拼死相救,才保得性命,狼狽逃回江州。
出發時帶著五萬人,回到江州時,已不到三萬人。從此再沒人敢提進攻墊江取華雄腦袋的事情了。
華雄見劉璋不來進攻,也只是在墊江謹守城池,沒有展開進一步軍事行動,大家相安無事。
如此平靜了七八天,便又有哨探傳訊息到江州,說是王嵩從成都出兵十幾萬,水陸並進,奔江州而來!
這一下江州徹底亂了,有主戰的,有主和投降的,有主張投靠劉備的,甚至有主張劉璋逃入山中避禍的……。
董和道:“王嵩勢不可檔,益州大勢已去,與其繼續打下去,還不如投降王嵩,以王嵩之仁義,必不會加害主公。”
張肅一聽急了,他當初擔心弟弟張松連累家族,以“大義滅親”之名出賣了張松,若是劉璋投降王嵩,王嵩必然要殺他張肅為張松償命!
所以,張肅趕忙對劉璋道:“王嵩此人行事,為達自的不擇手段,當初我們示好於他,許以錢糧,他竟然暗中勾結我那不肖的弟弟,如此不講情義之人,又豈能投降於他?”
吳班是吳懿的族弟,自然是心向劉備,也嚇唬劉璋道:“自古以來,諸侯戰敗投降的,能有幾個得到善終,要是我們投降,王嵩還會用我們做官,要是主公你投降,唯有一條死路而已!請主公去了投降之心,一心抗敵。先頂住一段時間,待劉皇叔到來,必可擊敗王嵩!”
提起劉備,劉璋宛如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連忙問吳班道:“不知我那劉皇叔的兵馬何是能夠到達?”
吳班回答道:“昨晚接到了我兄長傳來的快訊,劉玄德已經與孫權罷戰,答應儘快出兵,但大軍出征,也是需要時間準備的,再加上從荊州入蜀,需要逆水而上,船行較慢,還需要一些時日才能趕到江州。不過,請主公放心,只要我們堅守二十天,劉備必至!”
“那麼,你們說,我們能不能堅守二十天?”劉璋很是擔心。
張肅道:“如此堅城,十幾萬人防守,只要錢糧無虞,別說二十天,就是二年,王嵩也休想攻破!”
董和依舊反對道:“我還是那句話,劉備此來,絕對不安好心,請主公明鑑!”
劉璋把劉備當成是救命稻草,一聽董和之言,又開始不悅走來,對董和喝斥道:“投降之事,休得再言!”
董和見劉璋臉色不豫,只好嘆了口氣,不再說話。
最後,劉璋還是定下了堅守江州,等劉備來援的方案。想來以十萬人守城,堅持個把月也不會是什麼難事。
但是,在說到守城之將時,劉璋又有些犯難了。
原本益州良將也算不少,可是戰爭打到現在,手下武將死的死,降的降,傷的傷,現在能用了除了費觀,只剩下楊懷和孟達兩人,而且費觀還是以謀士色彩居多,論帶兵打仗並非良將,除費觀之外,孟達雖然有勇有謀,但也還稍顯年輕,資歷不足以服人。
最後劉璋只好以費觀為守城都督,統籌全域性,以楊懷負責城守,而將年輕勇武的孟達,提升為親衛軍統領,率領直屬自己的二萬親衛軍。
……
此時的劉備,已經點起兵馬八萬餘人從江陵出發,沿長江逆水而上。
喜歡三國之再續雄漢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再續雄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