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本歷史上張遼先是呂布麾下的悍將,隨呂布不斷轉戰各地。自呂布戰敗身死後,張遼便投身曹操,南征北戰,立下無數功勳。其人個性沉著冷靜、堅毅果敢,戰場判斷敏銳,能統籌全域性。被稱為曹操的五子良將之首。
“唔,這個嘛,我曾經聽我出山前的師父說起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王嵩再次甩鍋給那個子虛烏有的師父。不過這樣一來,也導致後來人人以被王嵩的神仙師父提起過為榮。
後來的很多武將投奔王嵩之後,都會找機會跟王嵩弱弱地問上一句:不知尊仙師可曾提到過俺?。
直到後來王嵩被問煩了,統統以“天機不可洩露”為標準答案,才剎住了這股群內“不正之風”。
甩鍋之後,為了轉移張遼的注意力,王嵩轉身對典韋道:“典大哥,幫我試試他的身手如何。”
“好呢!”典韋答應一聲,提了雙鐵戟上前,對著張遼就是一戟!
張遼閃身避過,用腳尖一挑,地上的長槍便到了手中,長槍順勢一抖,便直奔典韋小腹刺來,動作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好!”王嵩忍不住大聲叫好起來。
張遼與典韋大戰了三十餘招,漸漸體力不支。王嵩恐怕典韋誤傷了張遼,連忙叫停。
看著氣喘吁吁卻還想再戰的張遼,王嵩笑了笑安慰道:“文遠不必氣餒,你才十五歲,武藝尚未大成,後續還會有較大提升空間。才十五歲便能在我典大哥手下支撐三十餘招,已是難能可貴了。”
頓了一下,王嵩又加重了語氣道:“文遠之才,不止在武藝一途,我看你沉著冷靜,心中自有方寸,如果多學學兵法戰策,假以時日,必成統帥之才。”
張遼一聽,大喜過望,跪地謝恩道:“謝太守大人指點,草民張遼,願為太守大人效犬馬之勞。”
王嵩趕忙翻身下馬,扶起張遼哈哈大笑道:“文遠不必客氣,你我年歲相當,以兄弟相待即可。”
隨後王嵩安排張遼在典韋手下做親兵軍侯,統領400名輕騎兵。
回府之後,王嵩又將自己默寫的來自後世的孫子兵法,抄錄了一份,傳給張遼並對其悉心講解。
關於孫子兵法,在古代雖有傳世,但只在極少數將門世家流傳,被奉為將門秘莘,而且一般都不是全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直到1972年山東銀雀山出土的古代竹書《孫子兵法》,才較為完整但仍不是全書)。
王嵩對張遼的知遇和刻意載培,讓張遼非常感恩,也使得張遼終其一生,都將王嵩視為恩師。
經過半年多的持續發展,樓煩的鍊鋼高樓,也建多了十幾座,平均每天的產量,都在3000公斤以上,所煉出來的鋼鐵,質量也越來越好。
有了鋼鐵後,兵器,鎧甲,箭頭等等軍事裝備,都得到了全面升級。
500名重騎兵的戰馬和騎士也都已經披上鋼製鎧甲,鋼甲比鐵甲要輕很多,而防禦能力則更強。
期間王嵩又將後世帶來的十字弩,取下瞄準鏡,讓工匠仿製,但由於材料工藝問題,有效射程不到30米,差不多隻是自己帶來的原裝十字弩一半的射程。戰場殺敵,還不如弓箭。
看來,還得等以後能生產出符合要求特種鋼後,才能裝備從後世帶來的這種十字弩了。
大亂將起,為防不測。王嵩寫信給趙雲,說天下將亂,真定已經很不安全了,讓趙雲勸說師父師叔都搬到雁門郡來。
十幾天之後,來到雁門的,卻只有趙雲一人。據趙雲所說,楊彥和童淵見各自徒弟武藝都已練成,便相約去遊歷天下去了。
師兄弟久別重逢,歡喜異常。王嵩召集主要文武官員,為趙雲接風洗塵。武將之間免不了有爭勝之心,酒足飯飽之後,又是相約比試一番。
幾輪比試下來,王嵩發現趙雲雖然只有16歲,但其武藝已經僅次於典韋、關羽、和許褚三人,而與張飛差不多,比張遼和高順都還要強上不少。
趙雲現在年僅16歲,武藝尚未大成,力氣也未到頂峰,應該還有很大上升空間。
張飛,趙雲和張遼,都還年輕,屬於成長期)
王嵩遂以趙雲為都尉,在關羽手下領500騎兵。
至十二月,太平道更加瘋狂,稍有見識的人都知道天下將亂。許褚,張飛,關羽等人紛紛將自己家人都接到雁門郡來避亂。
王嵩又寫信一封給蔡邕,告訴蔡邕,陳留已經不安全了,必須儘快將蔡琰接回洛陽!
此時衛仲道已死,與蔡琰的婚約也自然解除了,因此,蔡琰也終於擺脫了原本歷史上的悽慘命運。
喜歡三國之再續雄漢請大家收藏:()三國之再續雄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