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誰在那裡?窺私小人,令人不齒。”賀知春一走神,就見賀知書已經舉著一塊大石頭,站在她面前了,見是她,將石頭往草叢中一扔,又坐回了那塊大青石上。
賀知春見他不理會她,清咳了一聲,“大兄與我真不虧是一個爹生的,都愛一大早兒來這洞庭湖邊吹涼風。”
賀知書知道她的德性,冷哼了一聲,面色卻是緩和了下來,“阿俏你莫要貪涼,若是感染了風寒,過給了秋娘,仔細你的皮。”
賀知春一句話堵在嗓子眼中,上不得上,下不得下,賀家人得偏心眼子都是一脈相承的麼?
“大兄,適才的話,我都聽見了,不若你去考明經吧,別考進士了。”
賀知書頓時鐵青了臉,雙手顫抖起來,“連你也覺得我比不上賀知易是不是?所以難考的進士科,他能考,我便不能?五十少進士,我不足弱冠,為何不能?”
賀知春嘆了口氣,反正直到她死,賀知書也沒有考過解試,更不用說,去長安城考進士了。
“若論科舉,大兄天資的確不如四哥。大兄性情耿直,不善交際,逢場作戲,吹噓逢迎一概不會,並不適合為官,是以大兄的策論總是不盡如人意。”
賀知書聽到第一句話時,簡直是火冒三丈,恨不得將適才的那塊大石頭撿起來……可到後頭,賀知春說的每一句話,都同他的老師說得一模一樣的,他不得不承認,她說的是對的。
大慶科舉,州縣生員秋季得先考解試,過了之後,稱之為鄉貢,然後再去長安城中考春闈。
科舉地科目繁雜,大道譬如明經,主要是考對於經義的熟知程度,而進士是最被人看重的一種,難度自然頗高,有三十少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賀餘自己個是進士出身,自然寄希望於子孫後代也能中進士,想都沒有往明經上頭想。
賀知書又是嫡長子,賀餘自然對他寄予了厚望,然而他雖然寒窗苦讀十載,依舊入不了那個門。
“不管是考明經,還是考進士,日後都有了選官的機會。進士能夠封侯拜相,但是整個大慶,又有幾人能夠身居高位,大兄想想自己是否有那種野心?若只是想要尋個官身……大哥過目不忘,正適合明經。”
見賀知書不說話,賀知春頓了頓,又接著說道:“獨木難成林,一筆寫不出兩個賀字,你是我大兄,難不成我還會害你不成?大哥適才說的話,我都聽見了,大哥可是有心上人了,不知道是哪家的小娘子?”
賀知書頓時紅了臉,過了一會兒有些愴然的說到:“是河東柳氏嫡女,她出自名門,某乃寒士,是有一次某陪父親去道觀時偶遇的。沒有選官,實在是無顏見她,她父親已經在與她說親了,有緣無分罷了。”
賀知春卻是聽的脊背發寒,整個臉都變得慘白慘白的,毫無血色。
賀知書擔憂的問道:“阿俏你怎麼了,可是湖邊太涼了。”
這才驚覺與八歲的幼妹談論心上人是多麼不合適的一件事。
“是河東柳氏的柳如言對不對?那次去道觀,姨娘抱著知章也去了對不對?”
賀知書雖然覺得賀知春的樣子很奇怪,還是點了點頭,“正是那次知章久病未愈,父親便帶著姨娘同去了。阿俏認識如煙?”
河東柳氏?她從來都不相信什麼巧合,原來賀家早在這時候,已經落入了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
可是,賀氏一門,除了賀餘一個小小的下州知倉外,其他人都是不成器的,有什麼值得別人去圖謀的呢?
賀知春實在是想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