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媽媽來看我了,我們說了許多話,我是多麼的健談……可是,醒來就沒有媽媽了!我知道她是被人害死的,……
我想去找媽媽,可是媽媽在哪裡?與媽媽在一起,我就會有說不完的話了。……
後面的幾頁紙,被水浸泡似的,根本看不到一句完整的話。那一定是小芳與小鄭的眼淚……模模糊糊地,我看出了她想到大海去找媽媽,因為她小的時候,媽媽許願帶她去看海的。她不知道海,但是知道海了不起,雖然媽媽沒有帶她去,她現在想帶小小楊去,她想河水一定會流進大海的,她要河水帶她去大海看看,於是……
我忍不住大哭起來……這麼一個如花似玉的姑娘,這麼一個單純善良的孩子,……
那幾張紙上又加上了我的眼淚,全溼了……
不管社會有了多麼大的變化,不管人們有了多大的希望,也不管以後的前程應該是非常美好的……可是,總還是有人會在大潮洶湧時被沉沒了……
我傷心了好幾天,好在晚上有曾華陪著我。
幾天後,葉梓要走了。
她的走也讓我們很多人若有所失。熱鬧的氣氛與快樂無比的笑聲,隨著她的走會一起帶走了。她走之前,在學校食堂開了一桌,宴請了領導們,也在她的家門口開了一桌,宴請了我們隔壁鄰居們。
在我們的告別宴會上,她才說起了她自己的一些故事。她家有八姐妹,她媽媽想要個兒子,雖然一輩子沒有得到,但是特別喜歡她這個“老末頭”。她上面幾個姐姐都比她大很多,全在上海參加了工作,只有她一個人來江西插隊。她母親要姐姐們每個月貼她五元,加上媽媽給她的,她的這項月收入比工資還大。所以她可以“縱橫”得起來。但是,她做事的幹練與對人熱情平等,卻還是讓人由衷佩服。
我一直在說,要她常回來看看,她點著頭,不斷地點頭,可始終沒有開口說好。真的,她走了後果然再也沒有回來過,儘管來過一封信,儘管我們都想她,她還是像飛走的大雁,沒有了音訊。我想,她在那個幾千人的大廠家裡“縱橫”,一定很辛苦!
石少英住進了葉梓的房間。她也是個很秀氣的女孩。她說著一口流利的上海話,起初我真以為她是個上海人。但是,上海知青,沒有她這麼年輕的。如果仔細聽她說,還是可以發現她的上海話中的破綻,不是發音,一個學英語專業的,發音模仿非常好。
從她的說話裡,我體會到了,上海方言有它自己的發音習慣,哪怕我是個上海人,以前卻一點也沒有覺察到,而是從一個學習上海話的人嘴裡,發現了。
比如:“大”,上海話是“du”,但是,電影院“大光明”這個“大”,習慣讀“da”,她總是說“杜光明”,一個音知道了她不是上海人,但是,我反而更佩服她。
我們三個,小韓老師,石少英和我,就常湊在小韓老師的房裡,談論著各種話題。當然,我總是會拿著一些英語語法詞彙的問題來問問他們。
年底很快到了,北京電視廣播英語大專課程結束,要進行最後一次考試了。
我與石少英一起報考。廣播大學開始時,是一禮堂的人,結尾就剩了十幾個人參加考試。考試卷子送省城批改的。分數出來,只有三個及格的,石少英第一,96,我第二,93,還有一個是藝術組的戴老師。
離寒假只有一個月時,因石少英提前請假結婚去了,學校就讓我代她上課。我是高興得不行,總算把我看成了一個人了,乾點兒活,一個人才有尊嚴。
我是非常認真地對待每一節課的。給普師班基礎英語總複習,我把一學期學過的全部知識點列出來了。綱領性,對比性,分析性,實踐性,再加一個複習方法,受到了同學們的歡迎。
在給高考補習班上課時,我更是抓住了對英語詞彙理解和句型結構的重點,讓同學們看到除了語法之外,英語學習還有語言部分的趣味性,思想性,與理解上的正確性。我還結合了英語小故事來說明,比如:有個人落入河水中,非常危險。岸上的朋友急著伸出援手,說:“Give&ne your hand!”那個人寧死不伸手,另一個人更瞭解那個溺水者,就說:“Get&ny hand!”那人才伸手出來。give 與 get 把一個吝嗇鬼描繪得淋漓盡致的同時,也告訴了我們,這兩個詞的內涵的不同。
因為我太投入,同學們興趣大增,就給班主任提出,要求正式換我來上課。這下,我可是又把誰給得罪了。想不到最直接會得罪的石少英,因為一心想調走,所以她並沒有生什麼氣,等到下個學期回來,她非常坦然,我們依然相處融洽。
得罪的是哪個“誰”,我又迷霧障眼,什麼也看不清楚了。我的母親總是說我,就想著識字,是會沒有飯吃的,只有學會識人,才有飯吃!可是,我學來學去學不會!
我接到通知,第一,說是上面硬性規定,我考的電大英語不作數,因為需要每個學期都參加考試,而不是隻有一頭一尾兩個分數。所以電大文憑不能發給我,我也不能再上英語課。第二,我是文藝班畢業的,那就準備上音樂課吧。
寒假,我鬱悶地回上海去了。
*** *** *** *** ***
耿堅編審評:
小說的時間軸到了“傷後返校半年間“。時間不長,事情不少。其中冷暖風霜、刀劍相逼、善惡是非、各種滋味女主人公嚐了個遍。
先說人間溫暖:校領導給了一年多的長假,返校後還都來探望過,調整了比較舒適的住房,為幫消除恐懼感派來了伴住的學生;蔡的依戀不忍離去和汪的“郎上班車我上樓”詩,寫盡了人間夫妻真情;溫飛雄希望在有生之年見見老師,聚會丶捐款丶胎盤球蛋白丶1萬元準備金……濃濃師生情感人肺腑。
也是在這半年中,女主人公經歷了令讀者揪心、忿忿不平和同情的“撬客”事件、纏繞汪和小劉、司同學20多年的“評語”事件(這是本章主要情節,背後有黑手操作);美麗溫柔的小芳遇人不淑不幸離去;明明勝任外語教學卻被粗暴排斥。
這些事情不能僅當作生活日常來看,必須指出,這其中游走著人性的影子,構成了一條隱秘的思想鏈條:“善惡是非人性上分”。
美國學者斯塔夫裡阿諾斯寫的《全球通史》其史前部分有一段論述人性善惡的文字。外國人不像中國人那樣爭論人性天生善還是天生惡,而是依據歷史事實直截了當指出:決定人類行為的不是他們的基因,而是他們所處的社會環境教給他們的行事方法。善性和惡性都是“社會環境的產物”。
運用這個觀點來觀照本章內容,把其中的善行和惡行,放到人性上來考察,就比較容易獲得正確的較為深刻的認知。
閱讀和欣賞小說,有一個多元化視野丶“切入口”丶“獨特視角”的問題。我為閱讀本章選擇的“切入口”“視角”就是用“人性”去看去分析和判斷,懂得凡有人群聚集生存的社會環境,一定會生出善行和惡行的區別,史前文明階段是這樣,現當代社會階段是這樣,未來人類高階文明階段仍然是這樣。有這樣的認知,就會雲淡風清地看待一切。當然,在此地,比較現實的就是,能咂摸出作者費心費力碼字寫出的作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