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村子的……”
說話間,那師傅竟然開啟了話匣子。
……
那師傅說,二十年前,這裡還是一個很熱鬧的小村子。
去大城市發展的人家回來後,就在這裡建了個廠子,這個廠子,給除了種田外基本無所事事的村民提供賺外快的道路。附近的婦女和一些不想出去打工的人,都會來這裡工作。
後來,社會發展越來越快,這個村子修了公路,和外界聯絡了起來。
和外界聯系起來後,大家發現廠子每個月給的工資少的可憐,根本就是在壓榨人力。
所以,大都辭職乘車去市區繁華地帶謀生路。
隨著年輕一輩眼界的開闊和日複一日的拼搏,大家都把家搬到了市內。那個時候,搬離村子是一件很長臉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削尖了腦袋要離開閉塞落後的村子前往市區般。即使財力有限搬不到市區,大家也會選擇讓家離市區近一點再近一點。
……
在這種情況下,廠子的利潤越來越低。
就在廠家猶豫是否要關門大吉另謀場地的時候,一把大火幫其做了決定。
廠子著火了,死人了。承受不住巨額債務的廠家也死了,廠子也徹底倒閉了。
這一切,越發堅定了村裡人離開村子的念頭。
後來,直接演化成這樣的局面——
——小夥子娶媳婦時,女方首要條件,就是在周邊設施齊全的地方買房子。
如果不買,那婚事很有可能會告吹。
……
後來,小夥子買了房子,娶了妻生了娃。
年輕人不喜歡把全部心力都放到孩子身上,老一輩大都會趕過去照應。此地離市區極遠,坐車既貴且擠,而且,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
老年人骨頭脆,身體不好,經不起這麼折騰。
出於長遠考慮,他們的子女也會讓他們搬到離市區近的家裡小住。
小住到那裡的,剛開始還回家看看,時間長了,也不回了。除了入土前需要歸根回去一趟外,大都不肯再乘車長途跋涉。
……
村子裡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無人照看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最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唯一守護著村子的老人也相繼去世。這個曾經散發著活力的村子,稀裡糊塗的成了荒村。
其實,也不算是真正的荒村。
現如今房地産如此火熱,離開村子的人總惦記著村中屬於自己的那些薄田。村子雖然閉塞落後,但是,風景還不錯。如果將來那裡成景區,那些薄田,很有可能會變成紅色的鈔票!沒有誰會與鈔票過不去,對於那些為了搬進城內而成日節衣縮食的人來說,鈔票更具與強烈的誘惑力。
所以,他們決定守住自己的薄田。
人守不住,就用墳守。
沒死人守,就用活人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