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或者不足,但有親近之心,斯為愛。”
“仁,容易流於高傲的施捨。”
“愛,容易變成依賴與祈求。”
“孔子的這個方案,要求仁者從思想上,將自己置於弱者的位置,以依賴和祈求之態度,去施行仁政。”
“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很多地方的扶貧和資助,施政者往往會給當地居民規劃出一個發展藍圖,讓居民們按照他們制定的發展道路來走。但是在執行的過程中,卻常常忽略了一點,也正是因為忽略了這一點,導致專案失敗,居民抵觸。”
“很多施政者並沒有意識到,他們的這種做法,其實還是另一種方式的高傲,把這當成對無能力者施加的一種施捨和憐憫,甚至將之變成一種強制,這就沒有將自己,擺在和居民對等的位置。”
“他們沒有想過,要居民放棄固有的生活方式,這對當地居民來說,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犧牲!”
“你做了慈善,居民放棄自己的生活方式,這本身是一種對等的付出。”
“沒有任何犧牲是理所當然的,只有把握了這一點,才能解決問題。”
“只有深入到他們中去,成為他們的一份子,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從他們的角度出發來思考;請求他們理解這種犧牲,用依賴和祈求的心態來尋求他們的信賴和支援;請求他們改變現在的生活方式,勇敢地選擇另一種,這才是‘仁者愛人’的施政方式!”
“李家溝的發展思路,就是依據這一條準則的指引。李家溝的發展方式,就是從村民們思想上解決問題,透過溝通引導和表率作用,讓居民們自發自願地選擇走上了現在這條發展道路,讓他們擺脫貧困,最終成為一個個新的‘仁者’,成為有能力有愛心,能學會這種方式,去繼續幫助別人的人。”
“很多人眼中,李家溝人直接跳過了暴發戶的心態膨脹階段,在擺託貧困後,精神同樣充實。富裕起來的李家溝小社會,依然和諧安寧。”
“人們在富裕起來後,沒有貪圖享樂,而是繼續提升自己精神修養。他們對此感覺不可思議,將這種現象命名為‘李家溝現象’。”
“其實這是因為,李家溝人富裕起來之後,心態反而更加謙卑,更加具備社會責任心,更加註重個人修養,操守和品行。這也是‘仁者愛人’這一思路的延伸和遺惠。”
“他們已經成長為了新的‘仁者’,在走向富裕,獲得能夠幫助別人的能力的同時,也學會了用平等甚至謙卑的心態去幫助別人。”
……
十年後。
李家溝集團經過十年生聚,基礎事業從旅遊,農業擴充套件到生物制藥,環保,食品加工,高分子化學,資訊工程……
外圍産業則擴充套件到花卉種植,網路銷售,物流,服裝,高階工藝品,房地産……
哥倫比亞大學,被夾川人戲稱為“李家溝子弟校就業前培訓中心”。
第一批子弟校畢業生,李雨多進入了資訊學系;王美嫻進了經管學院;李雨松,物理系;敬子倫,新聞學院;馬翠如,統計系;王曉松,政治學院。
當然也不是全入了哥大,比如王曉柏,就去了伯林根大學,學習農業管理。
還比如王小剛和李芸秋,跑去法國進修藍帶廚師去了。
李雨新更是直接跳過中學和大學本科,以十三歲的低齡,成為慕尼黑大學生物系最年輕的研究生。
這選擇讓李君閣莫名其妙,四爺爺和老伯,教出來的不是歷史專業,古代漢語,亦或者中國傳統哲學,細菌生物基因工程是什麼鬼?!
十五年後,李家溝董事會失望地發現,娃子們沒有一個願意回李家溝繼承家業……
十六年後,著名青年探險家阿瑟?馮?海因裡希,完成了單人太陽能空天飛行器環球飛行十圈的壯舉。
飛行器由哥倫比亞大學李家兄弟領導的天體物理小組和b集團聯合建造,飛行分為三個階段,首先由大型客機運送到一萬米高空,然後由火箭推送到預定高度,最後透過太陽能完成繞地飛行。
李家三人組,物理新銳李雨松,資訊學家李雨多。
同年,王美嫻在歐洲資本市場掀起腥風血雨,對自己的老師和長輩舉起了屠刀。
依達在並購同業的時候,不小心留下了一個漏洞,被敏銳的王美嫻抓住機會,利用李家溝集團的財政疏漏,轉移出了三百億準備金,在資本市場上透過槓桿放大到三千五百億,殺入只差最後一根稻草的亂局,直接將梅希安霍克集團連同其並購的同業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