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樹有規矩,砍樹同樣的有規矩,音爸爸先砍三斧頭,再交給舅舅們來幫砍,這也是一種古老的傳統。
讓人好奇的是,在砍樹之前,還要用麻繩將一條小幹魚綁在被砍的樹椏底部,砍完之後小魚還一直留在樹上。
看著那隻小幹魚,李君閣又想起了育爺爺,家中的女性親戚,還有祭司們頭上的小幹魚,結合這發杈的楓樹,小幹魚的意義越來越明瞭了。
舅家、魚、發杈的樹,這些都暗示著一對人口興旺的祈求。
山塘後邊的楓樹林子裡,今天熱鬧非凡,四百多戶人家都在這裡砍樹。
祭司們非常繁忙,在砍樹之前,他們還要帶領著各家人,對著楓樹念誦一段祭詞。
楓樹被砍倒之後,加上頂端的那些樹椏,兩位舅舅就地將它分成了六節。
音爸爸則去選擇了另外一棵樹,砍下了一些帶樹葉的枝椏回來。
大祭司解釋說,這種數叫“都塞”,是用來蓋住做好的砍牛架的。
這讓李君閣想起了漢家祭酒所用的包茅,糅玉所用的蓍草。
禮不可輕廢,儀式感,就産生於這些帶有特殊性的細節當中。
後山之上,整理出了一大片的坡地,叫旋牛塘。
為什麼不利用寨子下面的大廣場,老癟爺介紹說拉牛旋堂的儀式之後,還有一個兜土的習俗,大廣場是花崗石鋪就的,幹不了這個。
十六日這一天又有個轟動全寨的大儀式——拉牛旋塘。
這個儀式標誌著鼓藏節開始進入了高潮。
旋牛塘周圍人山人海密密麻麻,外圈的山坡上,站著的大多是觀禮的女性,內圈的大多是男性。
女性是不能親自旋牛的,畢竟這東西身大力沉,男人都需要七八個才應付得過來,不過她們可以在旋牛前後的遊行隊伍裡參與。
上午吃過飯,兩位舅舅和李君閣便來到牛欄前,將一些稻草撚成繩子,穿過牛鼻子將牛拉出來。
這是兩頭雄健的大牯牛,一身皮毛油光錚亮,肌肉走向在面板下清晰可見。
音爸爸在牯牛的角上分別掛上了阿音奶奶的花鞋,還有懸天鷂子祖祖的手槍,標示兩位受祭者的身份。
李君閣放眼看去,各家各戶都在自家的祭牛前忙活。
苗娃還有好些阿音親戚家後生也過來幫忙,不光自己家,每頭大牛身邊都聚集了七八個人。
蘆笙隊早已等在那裡,也許是拉牛旋塘儀式分外隆重,帶領蘆笙隊的人已經換成了那位經驗豐富的師傅。
祭司們在隊伍前站立,等待旋塘這一刻的到來。
祭祀的多是新近去世的人,父親、母親、爺爺、奶奶,甚至兒子、女兒,這些人的音容笑貌依然停留在人們的腦海裡。
正因為這樣,在拉牛旋塘這一儀式過程中,有一些很特殊的表演。
十二點正,放鐵炮的人在隊伍前放了一聲大炮,隊伍便開始向旋牛塘走去。
扛鼓藏旗的人走在最前面;
然後是排成縱隊吹奏的蘆笙莽筒隊;
育爺爺在兩個寨老的攙扶下緊跟在蘆笙隊的後面;
其後是家裡的女性親戚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