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竹筒擺兩根託底,其餘擺放在這兩根竹筒上,兩人又開始做線。
做完線,阿音又去採集,李君閣撤去窯火,將挑來的淤泥與草木灰,沙土拌上。
拌草木灰是利用其堿性中和淤泥的酸性,拌沙土是讓其更加酥鬆利於根部發育。
翻出三個粗使籮筐,放在棚子外面,李君閣將和好的培養土倒進去,將木薯種上。
又去從棚子裡邊放幹沙子的籮筐裡翻出儲存在裡邊的芋仔,也給它們種了進去。
然後又去竹林裡扛竹筒。
來來回回扛了一下午,竹筒也才扛了四分之一。
這時候阿音回來了,李君閣去幫她下背簍。
阿音嚇著了,四十根五米長的竹料堆放在一起,場面可是有些壯觀的,問道:“二皮,你到底要幹啥?”
李君閣說道:“準備再造一間木樓,不能老是住棚子吧!”
阿音過來抱著他說道:“你也不要太累著了!我覺得我們現在挺好了!”
李君閣哈哈笑道:“不累,這次跟棚子不一樣,這次我們慢慢修就是。來,趕緊把背簍放下來。”
阿音笑道:“看,我找到了什麼?”
李君閣一看,阿音手上拿著幾個豆莢一樣的幹果子:“喲!酸角!”
阿音說道:“好多的酸角!還有紫蘇和兩種香香的葉子。”
李君閣接過來一看,一種是紅色的杆子,一種是綠色的杆子,紅色的葉子搓開,有丁香的味道,綠色的搓開,有點檸檬的味道。
“呃……不認識,不過看著有點像萸香菜,就叫它們丁香萸香菜和檸檬萸香菜了。”
將背簍接過來,裡面除了木薯,還有芋頭。
將芋仔取下來也種上,木薯種另一個框裡,兩株古怪的萸香菜也種在芋仔框和木薯框邊上,李君閣去收漆挑水收木薯,阿音做飯。
生漆快收到一斤了,李君閣覺得該為調漆做準備了。
調漆需要用到幹性植物油,就是那種容易氧化幹燥形成固態膜的油,中國的老祖宗一般使用桐油,其次是麻子油。
想到椰漿經過一夜後,面上形成那層奶油,李君閣心裡癢癢的,這東西,搞不好也是幹性油!
不過老祖宗的書裡沒教他用過這方法,篾匠叔也不會蛋疼得桐油不用去實驗椰子油,所以李君閣準備兩手抓,都實驗一下。
將生漆收到漆筒裡,取出沖洗過的木薯片,換上新木薯片,李君閣又挑了一挑子水回到營地。
吃過飯,李君閣讓阿音停止編織活,改在鍋子裡炒麻子。
這下兩個灶都可以利用起來了,從窯裡取出兩個火眼蓋子,將灶臺後面的火眼蓋上,一個灶眼上放上茶壺,一個灶眼上放上砂鍋,將麻子用竹鏟翻炒起來。
後面的灶臺,那就用來烘烤各種果幹菜幹藥材和剩餘的麻子之類。
李君閣在灶臺上方的橫樑上搭上幾根竹竿,將燻魚都掛了起來。
然後來到壩子上,拉出特意儲存了十多天的老竹料,改出四根柱子,四根橫梁。
這次就講究多了,八根淺棕黃的最大號竹子躺在地上,直徑差不多三十公分,開出的口子兩頭,刷上碳粉樹膠後,都用筆芯粗的麻繩綁出去十五公分,然後再刷上一層。
做完這些,李君閣開始將阿音炒好的麻子,拿去圓石盤上用石頭在圓心小窩上舂細。
舂細,過篩,再舂,再過篩,兩人忙活了一晚上,得到了三斤細細的麻子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