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阿音去採集,李君閣提醒她道:“木薯的採集方式要變化一下,阿音你採的時候,先去掉主枝,留出幾個芽頭和細枝,然後根部留兩個木薯留著別挖斷了,一起帶回來。”
阿音說道:“為什麼要這樣?”
李君閣笑道:“我準備在周圍開一片耕地出來。走的時候種回去,算是答謝大自然了。”
阿音笑道:“你這主意真不錯!”
等阿音揹著籮筐去了,李君閣開始準備壘灶。
先拿出四個削尖的木釘和木槌,和麻線一起,在竹棚的一側崩出一個規矩的矩形。
然後開始貼著麻線往地上釘竹竿。
總共有一米寬,一點五米長。
然後將矩形四等分,變成一個田字。同樣在兩條中線上釘上竹竿。
然後開始拿平時廢棄的竹材,主要是那些去皮的竹肉條子,在竹竿間編織,做成四個框子。高度有半米。
然後拿著籮筐去垮塌的草地邊緣取土。
回來倒入框子中間壓實。
底土不用和成泥,泥土中本來就有些水分,這就夠了。
一個立方的泥土,將灶臺墊起來半米高。
然後開始在第一次做稀泥的地方,照老樣子挑了兩挑土,圍成一個圈子,加水,踩稀泥,加幹竹葉和勻。
取來兩根小腿粗細的空竹筒,一頭鋸成四十五度的開口,外邊敷上厚厚一層稀泥做成泥筒。
將泥筒放火塘邊烤上,回到灶臺位置,拿廢竹材又在竹竿間編起三條縱向的竹籬,然後將灶臺底部也編上,這次有三十公分高。
將田字中間的那兩個橫隔去掉,拿稀泥將矩形縱向的三條竹籬敷成三條土壟。
然後在此基礎上,開始用稀泥糊灶膛,灶膛周圍是稀泥,中間空著,底部圓潤,像兩個截去頭尾,縱剖開來的水滴形狀,並排躺在一起。
然後李君閣回到做陶活的石臺邊取過竹蓆和細泥,那竹條做出一個方框,拿第一次取土是就陳放著的泥在上面用竹棒滾出一個長度約一米,寬度約半米,厚度約兩厘米厚泥板。
然後用麻線將泥板切成三條,一條四十公分寬,兩條三十公分寬,這樣可以同時放到陶窯裡燒。
在石板底部生火烘烤泥板,李君閣繼續抬著籮筐挑泥和泥。
中間回來一趟,在三十公分的板子中部,拿竹圈分別刮出一個半徑為十公分的半圓。
在四十公分的板子上,則是一邊掏出一個十公分的半圓。
做完這些,爐膛表面也開始幹燥了,李君閣往裡邊灑了些幹沙子,拿細木枝生起兩堆火,烘烤爐膛。
回來泥板也幹了,李君閣將泥板放到一邊,撤去炭火,一點點澆水冷卻石板,又壓了一塊大泥板,切成一些二十五乘五十的小泥板。
將小泥板也生火烘烤起來,回到灶臺,爐膛周圍的泥土更加幹燥硬實了,李君閣開始加粗一些的樹枝將火燒旺。
趁爐膛底部灶胚的泥土還比較稀,李君閣開始安裝煙筒。
其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直立起兩根大竹筒來穿過屋瓦,不過李君閣捨不得破壞竹樓,所以還是決定橫向安放。
將兩根泥筒並排安放到爐膛底部,一個泥筒通一個爐膛,然後掏空爐膛的側面,將它們埋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