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感……溝主又說到了古代兩個字……”
李君閣哈哈大笑,說道:“哎喲!看來大家都聽煩了啊!”
“不煩不煩,可喜歡聽了,趕緊的!”
“為什麼我的中學老師不是溝主!不然我的語文妥妥的高分啊!”
“哎嘛我都聽得入神了,待會還得去看看影片回放!”
……
李君閣說道:“那我接著講了啊,包茅古代用於縮酒。也就是製作祭酒時,先將包茅、酒麴和米飯攪拌在一起,使米飯發酵成酒。然後主持用包茅過濾掉酒糟,把酒漿裝進大瓦缸。這種沾過靈茅的酒成為神酒,可以用來祭祀祖先了。”
“等等,這個故事我似乎聽過,打死想不起來了!好像有個什麼歷史事件!”
“想不起來就認真聽講!別打岔這位同學!”
……
“當年周朝時,祭祀用的包茅一直由楚國提供,其實到了春秋時期,周王的地位早已經大大下降了,誰都不把他當回事了,因此楚國也就很久沒有進貢包茅了。”
“隨著楚國日益強大,不斷北侵中原各國。這就觸犯到了當時另一個強國齊國的利益。”
“公元前656年,齊桓公率領八國進攻楚國,陳兵楚國邊界。楚王派大臣屈完到齊軍中責問齊桓公為什麼無故興兵。”
“管仲代表齊桓公回答說:‘過去齊國曾經接受過周王的命令,可以討伐不服從周王的諸侯國。你們楚國已多年不向周王進貢祭祀用的包茅了,這是其一;之前周昭王南巡,到了你楚國漢水一帶就沒有在回來,這是其二。現在我們責問的就是這兩件事,你們楚國必須給出一個交代!’”
“屈完說:‘沒有進貢包茅是我們不對,以後照樣進貢就是了;至於昭王淹死的事,你們應該到漢水邊去打聽,與我們無關!’”
“不過最後在齊國的軍事壓力下,楚王還是派屈完帶了包茅去朝見周王,表示對王室的尊重,也是對齊國變相的服軟。齊楚兩國這才罷兵言和。”
“這個事件是齊國當時‘尊王攘夷’國策的經典表現,透過這個外交威脅,齊國展示了自己的實力,擴大了在諸侯中的影響,鞏固了‘春秋五霸’的地位。這就是著名的‘包茅之貢’事件。”
“溝主這逼裝得螺旋穩!歷史小白表示螺旋服!”
“我靠,這就又扯回春秋去了!”
“溝主故事多,一個接一個……”
“這個野打得高階大氣上檔次了!”
……
採集了一些香茅,李君閣和朱朝安回到了最先安放蝦籠的地方。
半路上發現了幾棵百合,李君閣又將百合的球莖給挖了出來。
起出蝦籠,裡面不少草蝦嘩啦啦直跳。
還有幾條巴掌大的鯽魚。
兩人回到營地,李君閣將蝦籠底部的拉鏈開啟,蔡學均見狀連忙翻出一套野營鍋,一個套一個的,一共有三個。
三人將漁獲都裝到一個小鍋子裡,蔡學均說道:“喲,不老少啊,這就有兩斤蝦了!”
李君閣讓蔡學均壘灶生火,讓朱朝安去淘米熬粥,自己去溪邊打理菜蔬魚蝦。
將鯽魚從背上對剖攤開,用抹上鹽,用香茅纏上,再用竹片夾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