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森沒有完整的的讀過《道德經》,但是他明白《道德經》裡的道理。
楊樹森的這種“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處事方式,不僅體現在他的工作上,也體現在他的家庭生活中。
在教育子女的問題上,楊樹森也同樣抱著這種“無為而治,順其自然”的態度。他很少干涉子女們的工作、學習,乃至生活的方方面面。
楊樹森對於子女們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不要為非作歹,並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努力的做一個好人。
他甚至也不希求自己的子女們要取得多大的成就,他只希望自己的子女們都過得好好的——平安、健康、幸福——哪怕是窮一點也沒關係。
楊樹森常對自己的大女兒楊林梔、大兒子楊林權,甚至是對他的小女兒楊林杉、小兒子楊林楓說
“人的一生,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過多的去追求金錢,過多的去滿足自己的物質慾望,並不是一件好的事情。這會讓人迷失自我,會讓人迷失在慾望的迷霧森林之中,從而失卻了對真正人生意義的感受。”
或許正是在楊樹森的影響下,楊林楓後來也就是這樣一個人。他像他的父親一樣,抱著一種“盡人事,聽天命”的態度生活。
他也不去判斷這種態度的好與壞,也不去判斷這種態度的對與錯,他只是儘可能的用心,而不是用慾望去感受乃至是感悟這個世界。
人們常說,父親是子女們人生中的第一個蓋世英雄。但後來慢慢地隨著子女們的長大,父親就不是他們心目中的蓋世英雄了。
然而,隨著子女們的繼續成長,甚至是一天天的變老,父親還是他們心中最初的那個蓋世英雄。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就像唐代禪宗大師青原行思提出的人生三重境界:
“參禪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禪有悟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禪中徹悟,看山仍是山,看水仍是水。”
換一種相對通俗一點的說法就是
“觀心是心,觀境是境,觀心無非境,觀境無非心,觀心不妨境,觀境不礙心。”
這就是說,一切其實都沒有變,變的只是每個人的心。
楊樹森之所以有這樣的性格和人生態度,與他的人生經歷以及家庭出身有關。
楊樹森的爺爺,也就是楊林楓的太爺爺,是一個地主。但到了楊樹森的父親那一代,趕上了土地改革,他家因此破產了。
因此等到楊樹森出生的時候,他們家已經窮的相當可以了。從小到大,飢餓是楊樹森印象最深刻的人生記憶。
自幼在貧窮之中成長起來的楊樹森,雖然在起初的時候也對生活抱有種種美好的期望和憧憬,但這些東西都在日後殘酷的現實生活中一一破滅了。
或許是真的開悟了,也或許是迫不得已,但因為經歷過、痛苦過,所以楊樹森才有了“隨機應變,因地制宜”的這種人生態度。
但不論怎麼說,每個人的一生都不可能被提前設計好,也不可能完全按照某種預先的計劃而去生活。
而我們所能做的,其實或許也就是這樣
“盡人事,聽天命”、“隨機應變,因地制宜”。
喜歡在楊柳依依的日子裡請大家收藏:()在楊柳依依的日子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