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想找村支書郭臣虎出口氣,甚至是想報仇的人,都是村裡的人。那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呢?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前村長郭功勳。
在郭臣虎和現任村長楊樹森搭班子之前,他還和郭功勳搭過班子。
郭功勳不僅僅和郭臣虎是同村人,兩人還是本家,而且郭功勳比郭臣虎還大一輩。按輩分,郭臣虎還得叫郭功勳一聲叔叔。
郭臣虎是一個強勢的人,郭功勳也是一個強勢的人。俗話說得好,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
村裡的權力框架就那麼大,這印把子不是你握著就是我握著。
郭功勳當村長那會兒,想著法子和郭臣虎爭權奪利。但郭臣虎是一個控制慾極大的人,他又豈會輕易放權。
由於尿不到一個壺裡,時間久了,郭功勳和郭臣虎之間的關係就搞得很緊張,而且時不時的就會有摩擦。如果不加剋制,小摩擦就會變成大沖突。
終於有一次,郭臣虎和郭功勳因為貧困戶的選定問題,發生了劇烈分歧。
郭臣虎選定的貧困戶郭功勳不同意,郭功勳選定的貧困戶郭臣虎又不同意。
按道理來說,貧困戶之所以稱為貧困戶,那是有一定標準的,比如說年收入在多少錢以下。或者是家裡有其它的困難情況,比如因病致貧、因殘致貧、因婚致貧等等。
這些家庭,對於村長和村支書來說,用腳指頭都能想到是哪些。
但其中有個利益關係,那就是貧困戶不是白當的,國家每年都會給貧困戶一定的生活扶持,一般都是現金支援。
因此,貧困戶雖然聽起來有點不好聽,但卻是很多家庭,甚至是富裕家庭所爭取的物件。
有利益的地方,就一定會有競爭。有競爭的地方,就難免不會有衝突。因為貧困戶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個“香餑餑”,因此被很多人盯著。
而村支書郭臣虎和前村長郭功勳,為了籠絡人心,為了得到更多人的人支援,所以他們在確定誰家是貧困戶的時候,都想選和自己關係最好的,或者是選他們想盡力爭取的某一個人。
因此,本來是村委集體決定的一件事,卻成了兩個人鬥法的工具。最終,郭臣虎寫了一份貧困戶名單交到了鄉上,郭功勳也寫了一份貧困戶名單交到了鄉上,並且都是以村委會的名義提交的。
看到同一個村子提交上來了兩份完全不一樣的貧困戶名單,鄉長也懵了,於是便打電話問郭臣虎。
郭臣虎倒也沒有隱瞞,把實話說了出來。這不是因為郭臣虎是個不保留自己觀點的人,而是因為他和鄉長的關係好。
果然,鄉長最後同意了郭臣虎提交上來的那份貧困戶名單,而駁回了郭功勳提交上來的那份。
就這樣,郭臣虎和郭功勳的衝突就產生了。由於兩個人之前就不太對付,因此兩人在這次貧困戶確定的問題上,矛盾終於爆發了。
看到鄉上沒有同意自己提交的名單,郭功勳氣的要死,並親自到鄉上走了一趟,他想當面質問鄉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