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紹瑤原本準備和季林越前往採訪間,看著他們的節目走不動道。
白黑組合剛剛進入第二個技術動作,圖案舞還沒來到首個關鍵點,技術分已經逼近十分。
隨後的,1b2+kpttyy,裁判抓住第七步的節拍出入降級,基礎分打折,goe加2.75分。
衍生步,pst3,goe加2.90分。
直線託舉,si4,goe加2.29分。
中線步,ist4,goe加3.04分。
除了圖案舞,白黑組合的技術執行到位,技術分48.02分,節目內容分38.20分,總得分86.22分。
毫無疑問的全場第一。
抬頭和觀眾席互動,eva牽著roan向冰迷致謝,更收獲勝似主場的熱情。
每個人都是慕強者。
“圖案舞怎麼回事?”
葉紹瑤沒仔細研究他們的技術,但這幾年,她和季林越也不常拿到二級圖案。
季林越說:“不是技術失誤,剛開始的節拍有些亂,還得再磨。”
這是新節目普遍可能出現的問題。
冰舞比賽結束。
所有選手的分數顯示在螢幕上,白黑組合領跑,葉紹瑤季林越緊隨其後。
排行榜撤下,鏡頭畫面還停留在kc區,格林教練按著自家選手沒讓走,用手比劃他們的滑行軌跡。
看起來正在現場複盤。
工作人員敲門,提醒葉紹瑤回神:“上一組已經採訪完畢,你們可以移步了。”
早在幾年前,賽後採訪還不是大賽的規定流程之一。
只是在網路時代下,冰迷越發希望借媒體的手拉近與運動員的距離。
主辦方從中有利可得,主動推動這股風潮興起,故而每對運動員被安排有固定的採訪時間和空間。
採訪區的佈置不必太過精緻,甚至可能設定在退場的必經之路上。
半開放的空間,一條隔離帶劃開媒體和運動員,見人來了,大家重新進入工作狀態。
“加國站是兩位的賽季首秀,你們認為今天的表現如何?”
“我們把身體狀態調整到了最好,也沒有太多緊張情緒,”季林越看葉紹瑤點了點頭,回答說,“是滿意的。”
在休賽期的幾場組內排名賽上,他倆的發揮都還不錯,分數和定級跟隨技術穩步提高,一度成為組裡前三。
這給他們不少信心。
“我們能在首都冬奧會看到你們的身影嗎?”
“當然。”
“芍藥。”標準的東北腔在零零碎碎的英文中脫穎而出。
不過葉紹瑤更傾向於是熟悉的音色更先讓自己反應。
她把目光聚焦,任由刺眼的燈光打在臉上:“岑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