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臨時找了個華人商店,老闆是華夏的西南人,渡海過來經商多年,店鋪的規模很可觀。
“送房東禮物?”他對這個需求並不奇怪,“看看我們家的傳統手工藝品。”
老闆還是個少數民族。
他從庫房找到一個精美的禮品盒,開啟盒蓋,是一隻銀線織成的繡球。
每瓣葉子的交接處打上珠絡,綠白漸變的流蘇和主體異常合襯。
“還有熊貓。”
橫向連線的葉子還繡了幾只形態各異的熊貓,亮綠的竹葉是整隻繡球的點睛之筆。
這太有華夏的民族風格。
從她的經驗來看,接觸到的外國選手都對熊貓愛不釋手,葉紹瑤一眼就選中了它。
只是不知道維德太太會送給他們什麼。
“這是……”一個精緻的手提袋,上面還印著示意圖,看著像某種食物。
“qing tuan. ”老人用生疏的口語念出包裝盒上的拼音,“聽金說,你們華夏正在過清明節。”
清明節吃青團,似乎聽過這個說法,雖然他們的家鄉沒有這個習俗,但足夠見得房東的貼心。
葉紹瑤為她錯誤的第六感道歉,維德太太實在面冷心善。
禮物交換結束,老人轉身走向廚房:“你們晚上吃什麼?”
致命問題。
營養師沒有和他們一路,未來也不會住在一起。
這意味著,除了中午的正餐,他們還是得和涼性的各種食物作伴。
“蔬菜沙拉?”深思熟慮後,葉紹瑤勉強挑出她還能接受的菜品。
全蔬菜是她的底線,歐洲國家喜歡將水果與蔬菜混搭,那才真要命。
已經穿上圍裙的維德太太高聲反問:“你們居然喜歡吃沙拉?”
這沒什麼,不過是金蕎麥和陳新博在這裡住了幾年,從來都吃不慣當地的食物。
尤其是陳新博,在剛來加國那陣,從華夏運來兩箱紫薯麵包。
那哪能行,維德太太看不慣小輩們的糟糕飲食,轉頭學起了華夏菜。
現在輪到新的小輩們驚訝:“您居然會華夏菜?”
難怪金蕎麥一直強調,必須住在這裡,過了這村就沒這店。
家裡廚房是開放式結構,洗碗池的旁邊卻裝上一臺爐灶,頂上還有嵌入式的抽油煙機。
在國內待得久了,每家每戶都是這樣的配置,可這裡是十萬八千裡的國外,葉紹瑤眨眨眼,才發現異常。
“我的拿手菜是麻婆豆腐,金總愛在湯汁裡多放兩勺糖,我說那不正宗。”
維德太太架鍋燒油,櫥櫃一開啟,櫃門掛了一排大大小小的鍋鏟。
葉紹瑤和季林越講小話,她爸媽在岸北過了幾十年,家裡都沒有那麼齊全的廚具。
感受文化大融合的一天,從美好的晚餐結束。
老人睡得早,五點吃完晚餐,六點已經走向臥室。
他們的生活節奏很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