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連自己不也篤信老師是一個國賊嗎?
還自以為是,覺得上天給自己一次重生的機會,是想讓他守住最後的底線。
現在他明白了,老天給他重生的機會是讓他還老師清白,不讓英雄背上汙名。
……
半個月後,一封關於安景之院士留世資料真假的證明被報送到上面。
資料的開頭細數了安景之院士從六歲被發現,一直到他四十歲去世時為華國做下的貢獻。
包括年幼時就參與全自動化軸承機床專案,打破了技術封鎖,研發出雷達探測器,為飛行器的形式作出了巨大貢獻,後來又參與載人航天器的研究,並獲得多次個人二等功,兩次一等功,一個活著的,一等功獲得者,奠定了他在科研界的地位。
包括地震探測儀就連現在都還在使用,當初兩個市如果沒有安景之的地震探測儀,將會是華國歷史上,甚至是世界歷史的大災難之一。
後面還附上了楊明江和郭定輝兩人關於安景之留下的資料計算結果。
這是兩人拿出的最強有力的證據。
雖然他們只計算出留下的資料中百分之一的內容,但也跟那幾個實名舉報安景之等人拿出的資料相駁,成為了強有力的證明。
會議室中有人清了清嗓子說:“確實,當時兩個市的民眾撤離的及時,並未有人員傷亡,奇跡算是奇跡中的奇跡。”
會議室中的大部分人都知曉甚至經歷當年那場史無前例的大災難。
當時中央發出那樣的命令,很多人都是一頭霧水,後來得知真相後,大家除了後怕還是後怕。
當時要是處理不好,那便是內憂外患。
地震之後的那幾年,當地還有多次的資源傾斜,就是希望盡快恢複地震前的經濟。
有一個曾在華南市擔任過市長的老者說道:“如今的華南市,幾乎人人都稱頌安景之院士之名。”
沒過多久,郭定輝和楊明江被請到會議室。
“二老請坐。”
坐在上首的領導非常熱情的邀請二人入座。
二人如今的年紀和他們立下的功勞完全擔得起這樣的待遇。
落座後,領導開口:
“原則上我們並不相信那些實名舉報,但是他們能拿出證據,我們也要拿出證據反駁,最近我們一直在找證據,好在二老及時送來了。”
“這份證明材料就是最好的證據。”
郭定輝情緒有些激動:
“老師為國家立下了無數汗馬功勞,更為新華國的騰飛奠定了基礎,當年深海探測器和深海鑽探機的出現為華國獲取了大量的資源,讓咱們成為了世界上第一的資源大國。”
“他怎麼可能是欺世盜名之輩?”郭定輝聲音已經變得哽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