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吧。”
假如到了那一天,你已經無限接近它,已經通達它所有的秘密,已經知曉過去與未來,你打算怎麼做?
它沉默著。
你會取代它嗎?
“不,我不會取代它,我永遠不會成為宇宙的主宰,我只是想主宰自己。”
主宰你自己?
“對,主宰我自己,走出我自己的路,而不是被選擇的路。”它補充說。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或許真的到了那一天,我還是會繼續它為我規定的路,但是這不一樣,要到那時我才會明白,這就是我的路。”
或許不是這樣,我在心中默唸,到那時,塵歸塵,土歸土,不管什麼路,最後都會指向一個終點。
如它所說,在接下來這段它為我偷來的時間裡,我沉溺在那道逆流而上的長河裡,那個橢圓或者球形的空間就像一艘小船,載著我起起伏伏。我驚奇地發現,原來竟有那麼多的瞬間,在那裡竟有那麼多條可供選擇的路,每一條路都會輕易地改變我短暫的一生。是誰在背後推動我在當時作出那些選擇?是我自己嗎?在這之前我對此堅信不疑,但現在我卻不敢肯定了。
我翻看著小時候的那些記憶,我的第一根頭繩,我的第一個壓發,我的第一件花裙子……我甚至看到了我在幼兒園的第一天——我規規矩矩地坐在小板凳上,雙手放在膝蓋上,吃東西時小口小口,生怕弄髒我的新衣服,老師說的什麼我完全聽不懂,周圍那些孩子我也一個都不認識,但我牢牢記住母親說的話,“要表現得乖乖的,放學媽媽就來接你。”所以一整天我都沒哭沒鬧,不像其他那些孩子。那天結束時,我甚至還得到了一朵小紅花。但母親來接我時,我卻抱住她的脖子嚎啕大哭,我一點都不想再上幼兒園,但第二天還是得去。
那時是父母在幫助我作出決定。他們給我取下名字,他們每天送我去上幼兒園,然後是小學,然後是中學。在那些學校裡,最初我只是個名字,慢慢地我的名字變成了“我”——“我”喜歡上英語課,不喜歡上生物課;“我”喜歡這位老師,不喜歡那位老師;“我”喜歡吃這個,不喜歡吃那個;“我”喜歡這樣穿,不喜歡那樣穿;“我”喜歡這首歌、這部電影,不喜歡那首歌、那部電影。就因為這些莫名的“喜歡”或者“不喜歡”,有些人漸漸成為“我”無話不說的朋友,另一些則僅僅只是在一起上課的同學……
“我”開始試著自己做選擇,這些選擇也在使我更加成為“我”。這樣說來,並不是我所想的那樣,是“我”自己在做出選擇,而是那個名字以及它背後所沉澱、所代表的一切,在幫我做出選擇。如果不是因為離家近而讀了那所中學,我就不會正好遇見曉宇,如果不是因為他的成績幾乎和我不相上下,而又從來不像我那麼刻苦,我可能都不會多看他一眼,如果不是那年暑假我主動去找他,我們根本不會發生後來這麼多的事情,而去之前我所想的,僅僅只是要安慰他……
或許真如它所說,這些都不是偶然的,在所有之上還有個唯一的它——“真一”,它掏出劇本、劃定角色、賦予姓名,然後交由我們全力以赴地去演繹,就像他在燈塔那晚說的——“我們都是舞臺上的演員,而它是唯一的觀眾”2。在這部戲裡,我和他真的只能彼此擁有一段時間,過了那場戲,我們就只剩下一幅幅劇照用來回憶。劇本早就寫好了,只是我們傻傻不知道而已,從來沒人給我們劇透。不,豈止是沒看懂劇本,我們連自己是演員都不知道,路早已劃好,我們還在自以為是地不停選擇,好像我們真的可以自己選擇……
但只是沒想到劇照有這麼多,好像全世界的電影劇照加起來也沒這麼多。而且每一幅劇照都被切分得細緻入微,使得我短暫的一生看上去竟如此漫長。這沒有什麼,不管細微還是粗略,我的一生都無法改變。躺在那道逆流而上的長河裡,假設那些“決定性的瞬間”可能會改變什麼,我已經不再糾結了。它們無法改寫,每一個瞬間都是我的一部分,它們組成了完整的我。如果我在當時做出了不同的選擇,那就不是“我”的故事了,它分配給“我”的戲份就是這樣,我只能這樣演下去。
以後呢?未來呢?我的戲份在那出戏裡已經謝幕,我又該如何演下去呢?
走出你自己的路,而不是被選擇的路。我記得很清楚,它是這樣說的。
這段時間裡,它一直沒有來打擾我。如它所說,讓我“靜靜地想一想”。
它確實是這樣做的。或許,它真是對的?
註釋:
1在第一卷中,紹伊夫給了小蘭兩個選擇,她可以回家,什麼都不會發生,或者她留下來,接受自己是“藍雪之子”的命運。她在家門口的小街上猶豫了很久,選擇了後者。見第三章4)
2在燈塔下那個夜晚,曉宇突然悟到,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舞臺,我們都是臺上的演員。見第十章3)
喜歡藍雪之子請大家收藏:()藍雪之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