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詩歌中的杏花村便位於江蘇豐縣華山鎮史店村。大文豪蘇軾有《朱陳村嫁娶圖》一首:“我是朱陳舊使君。勸農曾入杏花村...”。
豐縣往東去二十里地的杏花村,酒館羅布。村中央一條南北大路,系當年99家酒罏雲集之區。
村中杏花樹生長尤其繁茂,歷經千百年,直到民國,每值春二三月,杏花盛開,新雨過後,朵朵妖豔欲滴,令人心醉不已,為枯黃過後平添幾許春光。
除杜牧的杏花村詩外,杜牧故人張籍,也作《杏花村》詩一首:“一去瀟湘頭已白,今朝始見杏園春。從來遷客應無數,重到花前有幾人。”可見豐縣杏花村的名氣之大。
為何提及杏花村,孤城子當武雄與他的夥計們將在此發起一個正式的結盟儀式,不是其一個人或一個派系的自主行為,而算得上天下道家為一體,相當於前朝紅花會的反清復明聯盟。
當今世道,唯一獲得道家人認可的唯獨西海灣一域,私心或為保各派生存及地位,但且豁出命來換取,且不過分。又或者助其成為地王,便可在日後主領民國教派,莫再形成獨尊儒、釋道相鬥的局面。
朱元璋是誰?大明開國皇帝,武當即興於明。朱元璋得天下靠的就是劉伯溫。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元末明初的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那劉伯溫與道家有何關聯呢!
劉基、字伯溫,其博覽群書,諸子百家無一不窺,尤其對天文地理、兵法數學,更有特殊愛好,潛心鑽研揣摩,十分精通。一次,探訪程朱理學故里—徽州,得知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有一本《六甲天書》,便前往探秘,發現這裡隱藏了一個完整的明教社會,不僅找到了《奇門遁甲》,還結識了一大批明教聖者,劉基由此學就和掌握了豐富的奇門斗數知識,方得大才。
而擁有《六甲天書》《奇門遁甲》的明教聖者便是道家人士,與孤城子的前任出自一脈。
那道家人士、武當山、孤城子又與杏花村有何關係!這卻是漢人文化文明傳承的起源,或者說是奠基有關。
劉邦是誰?漢高祖劉邦建立一個大漢朝代,系漢人、漢字、漢文化的創始人,方使得以煉丹求仙、巫師祈福、治病救人、濟世求道等統籌的而形成漢文化與大漢文明的體現。
兩者相聯絡,今日我道家人士匯聚漢高祖劉邦的出生寶地,以朱元璋採用道家的勢力為基點,打下一個或擁護一個新江山,如此的江山或華夏民族便獨尊道派了。
同為道派的天師府作為道派的重要支脈,孤城子自然與之聯絡。
孤城子非一派掌門,但其在道派中的人脈與身份非同小可!天下有丐幫,丐幫能否一呼百應,那只是一個傳說或故事。但孤城子能做到,當道、歸隱、還俗、掛名、出師的道家人士何止萬數,三六九教、行商走卒,官家軍警,360行,行行有人。
張天師張道陵的“正一道”的“天師道”也自豐縣而起,遂不因為系其的地頭而來,而是天師府遇著大麻煩,逢此盛會相求罷了,也算巧合。
又則,此時的通訊通訊方式何其落後,孤城子好不容易在年多兩年的時間段湊齊當世道人,正想著前往西海灣報請之時,暢鵬‘旅遊’到了武當山,一番安排佈置,本應辦理了張漢卿之事後便迴轉,卻不想出了個天津衛事件。如此之下,這一大幫子人的數百領頭者便追著老王而來。
好在已配給孤城子用於聯絡的電報機和電報員,一來二去,這齊聚的地頭便定位了豐縣。本是無心隨遇而安,給他的孤城子將劉邦與朱元璋扯到一起來。
道家本講究順其自然,孤城子好手段,弄得好似非這豐縣為最佳地點。
孤城子等人得了個由頭,天師府有了個相求相入的地頭。暢鵬亦只需要繞個小彎,先到微山湖‘彈起心愛的土琵琶’,前來豐縣轉一圈了。
天師府的麻煩何在?首先得說到江西的贛軍:
清廷初被推翻時期,一幫滿清貴族,心猶不死,企圖破壞共和,陰謀復辟。他們組織了反動團體“宗社黨”,創立“九龍會”潛入各地的雜牌軍隊伍中,煽動暴動,發生了贛軍兵變。叛兵衝出營房後,大肆搶劫商店住戶,被鎮壓後,除當場格斃外,事後處死的有七八百人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