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報國調動部隊和各級指揮員參戰,包括他本人在內,都在體驗什麼是真正的大型戰爭和大型戰場,當西海灣的軍人和軍隊,經過血與火的洗禮之後,他們才能成為暢鵬心目中成熟的軍隊。
1926至1936年是民國的黃金十年。1928年,國黨政府實現了名義上的全國統一,南京國民政府成為國際承認的華夏唯一合法政府。
國黨政府宣佈,根據孫逸仙革命理論的三步驟——軍政、訓政、憲政,華夏已經完成了第一階段,並開始進入第二階段,即轉到經濟建設為主。
於是,從1927年到1936年,華夏的工業增長率達8以上,國民生產總值飛速增長,而民國9的增長速度即是同期日本的三倍。正因為如此,這十年被稱為民國“黃金十年”。黃金十年中產生多個主導:
在外交上,國民政府積極開展新約運動,致力於廢除自清末以來的不平等條約,民國在國際上的地位有所提升;
政治體制上,南京國民政府按照孫總理的五權憲法理論,進行新政治體制建設,推行公平公開的官員考試製度,使優秀人才得以脫穎而出,在基層推行自治,民國大量的縣治模式初建;
在經濟上,民國工商業發展呈現快速、穩定的勢頭,對外貿易開展也日趨活躍;
於社會層面,民國的文化推行、平民教育和鄉村建設初見成效,區域性地區形成風氣;
教育層面,政府加大民國高等教育快速發展,積極推行義務教育,國民與民眾的識字率有明顯提升;
經濟發展,民國的東南地區經濟在排除戰亂後得以高速發展,湧現了一大批知名的民族產業;
民國文化上湧現了那麼多大師級的人物,不惟“黃金十年”,整個時期,大師輩出;沒有十年相對寬鬆的學術氛圍,華夏沒有那麼多大師級人物。如,錢鍾書、華羅庚。
民國時期所謂最為輝煌的“黃金十年”,的確來之不易!但事實上,這仍是動亂的十年:
前五年北伐收尾、中原大戰、蔣桂戰爭、九一八,後五年剿、寧粵分裂、閩地事變等,民國幾乎天天都在打仗,軍費支出佔國家預算的四成左右!
此外,需承擔的前清遺留國債又佔國家預算的13,建國經費只佔兩成左右。
而在1928年度量衡劃一制度公佈實施之前,民國“標準”之亂為全世界所僅見,以度而言,吉林1尺僅為河北的2寸長;以衡而言呢,杭州的秤跟臨省江蘇的秤就差了7倍之多。
如此混亂生意怎麼做?工商業又如何發展呢?
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當局在農田水利、電力、礦業資源開發、化學工業、重工業的振興等等,幾乎每項對國家進步有關的事都在馬不停蹄地齊頭並進中。其實這一切均是社會進步的必然。
僅僅在19311936年間,民國工業成長率平均高達9.3,創下自民國形式上統一以來的第一次經濟奇蹟。其中交通事業的發展尤為蓬勃,當然也有戰爭催化的作用,除電訊、郵政快速成長外,鐵路修建達2萬多公里,公路增開了8萬餘公里。建立民航空運,並在十年間開闢了12條航線,空運距離達1萬5千多公里。
民國十年建國首重教育,政府從減少文盲的識字運動做起,直到1928年的中央研究院成立,民國的教育體制終於搭成了一個完整的建構。
為了迎頭趕上西方列強,民國政府加大對實用科學人才的培植,提出時不我予的警惕和不遺餘力的倡導,所以二十年代末的民國,可以視為邁向現代科學研究紮根與發軔啟蒙的重要時期。
1934年老蔣發起“新生活運動”,國民教育本是百年大計,即使處於禍在眉睫的存亡之際,當局仍不忘道德深耕,真可謂用心良苦。1931年至1937年間,民國的小學生人數增長86,大學生人數增長94。
在華夏曆史上,國家貨幣首次得到統一。社會基礎建設與物質方面的變化也非常大,尤以城市給人的印象更加深刻。
在許多大城市裡,一棟棟現代風格的辦公大樓拔地而起,密如織網的大道穿過人口稠密的地區,水電供應系統遍佈在重要市區,一些城鎮中心地區的環境衛生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相當於奢侈品等的收音機、汽車、外國餐廳和西式服裝的數量不斷增長。
一個美利堅觀察小組在1935年,對他們眼中的民國這樣報道:
“華夏短期內在所有政治經濟領域裡,大多在發生巨大的變化;同十年前甚至是五年以前相比,現代化的啟動將給華夏帶來長達幾個世紀的深遠影響。”
然而,很多人奇怪了,在如此良性的國民經濟發展情況下,當時的生產總值遠遠少於華夏的日本,卻敢於在1931年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並很快戰領了整個東北三省。短短6年之後,又於1937年發動了七七事變,進而拉開了全面侵華的大幕,並很快佔據了華夏的半壁河山,大喊著3個月征服支那!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這樣?原因當然很多,但是否能證明一點,華夏民國這個“黃金十年”,含金量是否有水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