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近期以來,周朝陽似乎有點不務正業。
最近,根據計劃,羊城王家從歐美訂購的整套紡織裝置和技術人員已經到達煌城。這不,周朝陽直接干預非本業的工作範圍,參與到紡織廠的籌建中去。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他預先在煌城城外平整出600畝土地,建好了3萬多平方的簡易廠房,每天都組織裝置安裝、除錯、原料準備,令周朝陽惱火的是,暢鵬拿出來不少的衣服面料沒有人見過,根本無從仿製。
去請問他個暢鵬,這傢伙說他也不會,只說多做自然就生產出來了,瞎貓還能碰到死耗子,自己摸索吧!
無奈,老周只好趕鴨子上架,親自上任,帶領技術人員就幹。
把面料拆開來分析,或是採用目前已經掌握的紡織技術替代,實在弄不明白之處,就以副特首的身份,跑到西海灣科技所,召集人員想辦法解決。直到用掉快一噸的棉紗,一塊數米長的牛仔布方才織了出來,老周自是欣喜若狂。
周老之所以如此注重紡織,他是迷上了暢鵬所說:
‘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人都將穿著華夏生產的衣褲’。
暢鵬無心的一說,讓副特首足足瘦了十斤,卻也開啟了華夏紡織品的視窗。從此開始到後期,西海灣特區關於紡織、製衣的企業達到了1386家,95產品出口。
這是後話,周朝陽和王亞梅而後分別成為了西海灣最大紡織廠和服裝公司的創始人。
周老可是一步步幹出來的,王亞梅卻只是不時拿些什麼成衣和麵料當然又是歐陽的存貨)以及時裝設計,便獲得了西海灣服裝公司15的股份,而設計圖紙僅僅來自於一臺臺式電腦裡某個截圖畫面,找個美工從照片上臨摹成圖紙,不公平啊!
北濱普仁醫院為1886年英格蘭“安立間”教會的傳教士柯達醫生建立,這北濱第一所西醫院,也是民國縣、市一級最早的西醫院,其附屬醫院有普仁麻風院。
負責醫療衛生的戈少新收購了北濱的英格蘭普仁醫院,以此為基礎,購進大批醫療器材和裝置,在煌城、擎州各新建一所醫院。
除在兩個醫院配置少得可憐的幾個醫生、護士和幾個中醫,便大肆招收學員,費勁手段,連哄帶逼地在北濱普仁醫院成立了西海灣醫學院和護士學校,培養1年制西醫和半年制護士,畢業上崗人員在後期再往學院、學校補習及深造。
這個計劃得到了暢鵬的支援,不得已而為之,生病總得有醫生看吧!先期培養的醫生及護士大部分送入軍隊,三個月一輪換的西海灣北伐部隊也只有由三名醫生和十個護士組成的醫療隊。
戈少新計劃5年內為西海灣培養1000名西醫和3000名護士,醫院至少開辦到西海灣鎮鄉一級,軍隊師一級有野戰醫院,團一級必須有醫療所,營級有醫療站。
同期,戈少新購買回數套實驗裝置,招來十多個曾經的同學同事,以暢鵬給出的點子,拿出部分原準備援助西藏車裡鄉的醫療器材和藥品作為研究,同期進行青黴素、慶大黴素、痢特靈、磺胺等多項的藥品研究及試製,為下一步的製藥奠定基礎。西海灣的醫療體系和醫藥工業從無到有,開始起步。
馬軍武最為頭疼的是特區政府的工作人員配置,暢鵬依舊如賓州般給了個死命令,特區公務員與特區人口的比例必須是3001,也就是說,300人口裡只能招1個公務員。
以西海灣包括難民和新移民的人口數量,公務員的指標不到7000人,分到三個地區,每個地區為2000多人,這還包括警察的名額。
公務員的名額雖不多,卻一時難以招到,經過人事梳理,連煌城這個西海灣的中心,才有500人合乎使用標準,而特首卻說另缺勿爛,非要在整個西海灣舉行一場公務員考試。
題目雖然簡單《中華之民心、民生、民權》,這與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民族、民權、民生”學說大同小異,但參與考試者,僅有300多名透過。
有一名整篇子乎者也的老學究,連試卷都被親自閱卷的暢鵬當場撕掉,而一名只寫了幾句“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傢伙居然得到特首的接見,推薦予以重用。
喜歡血染軍魂請大家收藏:()血染軍魂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