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資料整理的相關程序已進入初步軌道,出圖難、製圖慢,但研發工作又難又慢,暢鵬連續保持每天4個小時以上編輯資料的時間,長時間坐著,身體可吃不消,自己得運動。
惦記著特種部隊的暢鵬開始活動,給自己放假一星期,蘇小明等人的好日子也告一段落,來自於個人珍藏儲存器中的‘第五部隊’小說裡的訓練篇章開始。
從賓州調過來600多人的特戰支隊與蘇小明原cf特戰隊的60名華夏隊員,在下龍潭新建成的封閉式訓練基地開始了特種部隊的訓練及選拔。
鄒圩那多為以僮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組成的特戰支隊,除了文化底子較為薄弱之外,吃苦及耐力相當不錯。結果令暢鵬感到驚訝,660多人里居然有520人透過了為期一個星期的魔鬼體力訓練及選拔。
被剔除的121人大多是不注意保護自己而受傷者,這些人都經過暢鵬的系統系列訓練,非一般軍人能比擬,暢鵬不捨得將他們送入作戰部隊,便將他們與原特戰隊裡的60名德國人合併組建成司令部直屬特勤警衛連。
他們其中的老兵排長廖通民被任命為連長,暢鵬不能再將德裔人加入到自己真正的特種部隊裡,他需要完全忠心的本國人,華夏人當然用得更放心些。
不是信不過德裔人,而是當德意志崛起時,軸心國與小日本聯盟,自己精心‘發明’的特戰部隊訓練方法哪能讓小鬼子學去。
新成立的特勤警衛連,今後以保護西海灣高層人員為主,但他們的骨子裡並不服氣,認為沒有入選特種部隊是一種恥辱。
從此,西海灣特種部隊成為了特勤警衛連的冤家對頭,能打敗特種部隊隊員是每一個特勤連成員的目標。而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特勤連與特種部隊的打架鬥毆令憲兵隊頭疼,憲兵隊因此捱打受傷、甚至殘廢的皆有。
當彙報到暢鵬處、請示處理結果時,暢鵬說:
“軍人不好鬥不如回家賣紅薯。”
於是,特勤連與特種部隊可以公開打架,只要不死人就沒有人管。
兩支部隊的主官夠狠、也都很明確,給下屬下達約法三章:一、對方是對手不是敵人,不準下死手;二、不準欺負其他部隊的軍人和百姓;三、打爛東西要賠償,打輸了回來沒有飯吃。
數年後,以特勤連為基礎發展壯大的數個特殊的軍事團體,成為了西海灣的利器、敵方的噩夢。
由於暢鵬不懂特種部隊訓練教程,更沒有後世的器材訓練,如跳傘、潛水等的,只有他自己從電影或書籍裡得來的、甚至於暢鵬自己想象出來的訓練內容和科目,再就是隊員們在訓練中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經過他進一步的想象和編排,於是乎成為了西海灣特種部隊的訓練內容。
後世華夏的特種部隊成員屢次在國際比賽中奪冠,可見華夏特種部隊的能力。
法蘭西僱傭兵團或多國的特種部隊退役成員組成的僱傭軍,他們最忌諱的就是碰上華夏的特種兵。在後世特種兵裡,華夏特種兵除早期裝備不夠特別先進外,任何專案都不比他國特種兵差。
不懂不重要,即使沒當過特種兵,但暢鵬擁有這個時期最先進的軍事科技和理念,西海灣的特種部隊將是一個什麼層面,誰也不知道!暢鵬和他計程車兵們至少要去做,當經過戰場的檢驗,這當世的新軍種便會有一個具體的標準。
封閉式訓練基地的集中選拔及魔鬼體力訓練周過後,蘇小明正式成為西海灣特種部隊的主官,根據暢鵬逐步摸索制定的方案,隊員們開始了準特種部隊的訓練。
單兵訓練過後,特種部隊編組,以每六人為一個作戰小組,其中狙擊手1名、火力手2名、偵查員1名、爆破員1名、通訊及醫務1名。隊員中一人為組長,即是指揮員,而每一個隊員分開來就是一個兵王。
在西海灣特種作戰小組的界定上,一般來說,小組相當於一個無支援的敵後遠距離行動小組,主要在多種地形混合及敵情不明的高危險區執行任務。人員包括12名偵察員,1個火力組,狙擊手和指揮員。
偵查員的任務是在整個小組的前方偵察敵情與開路,指引正確方向,以及在雷區標定正確行軍路線。
火力組在作戰時提供最大的火力以殲滅敵人,並在小組撤退時提供適當的火力掩護。
狙擊手定點和遠距消滅或打擊敵人,最終擔負小組人員撤退乃至自己最後撤出。
西海灣特種部隊的武器裝備為每人配置避彈衣、頭盔、匕首、手雷與全套的個人用具,主要裝備為:手槍、衝鋒槍、機槍以及狙擊步槍,攜帶25個基數的彈藥。
不久的將來,他們還將配備最為先進的單兵武器、戰術背心和夜視鏡、望遠鏡,指北針,防水地圖、無線電對講機、煙霧手榴彈、燃燒手榴彈等。
短期內,暢鵬不打算將他們投入戰鬥,他們將完整地進行整年的特種訓練,再用1個月的時間以小組為單位,放出去執行一個非常任務後,他們才能正式成為西海灣特種部隊的成員。